此时幸遇先生蔡(3)

1917年左右,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担任校长后,一批精英知识分子集中在北大。蔡元培来了以后,经过别人推荐,他聘请了陈独秀作文科学长。陈独秀又推荐胡适,章士钊又向蔡元培推荐李大钊。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

蔡元培“兼容并包”,不计门派。辜鸿铭、黄侃、刘师培思想守旧,但旧学深厚,蔡元培便聘他们在北大讲学,只要他们不鼓吹复辟。

蔡元培聘辜鸿铭讲西方文学,这个身穿枣红马褂、留着小辫子的文化怪人,守旧偏激,但学生们仍能从他的言论中,感受到赤子之心。蔡元培对学生说,希望你们学辜鸿铭先生的英文和刘师培先生的国文,但不要像他们那样拥护复辟。

蔡校长聘请梁漱溟做哲学系教授,同样不拘一格。梁漱溟只有24岁,没上过大学,自修的印度哲学。蔡元培让这位只有中学文凭的年轻人在北大哲学系执教,造就了一颗学术明星。

实际上,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中国整个知识分子精英都集中在北大,它所形成的“北大精神”,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某种精神,或者说北大精神代表了整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它树立了基本的范式。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

在中国的大学里面,相对来说有独立风格的北大,是最明显的。不见得北大出来的人都比别的地方强,但北大人走到哪儿,都能认得出来。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

比较一下20世纪初的上海和北京,新文化运动似乎应该在上海爆发,但事实上却发生在北京。或许,只是因为北京有蔡元培的北大。1918年12月17日,北大二十周年校庆,为了20年来第一次校庆,吴梅副教授谱了校歌,校歌最后一句歌词是,“喜此时幸遇先生蔡,从头细揣算,匆匆岁月,已是廿年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