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这个俘虏,在瓦剌手里,是不断贬值的,因为在他被俘之后,明王朝当机立断,很快立了新君--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景泰帝朱祁钰。在他北伐期间作为“监国”的朱祁钰,不要说做皇帝,连做王爷的资格都不该有的。他原本是个“私生子”,母亲吴氏,是汉王朱高煦府中的侍女,朱高煦造反失败后,吴氏也受株连,成了“罪奴”。明宣宗平定朱高煦班师的路上,无意间被吴氏美貌吸引,但慑于舆论压力,只能把吴氏安排在一个紧靠皇宫的宅院里,两个人暗自私通,并生下朱祁钰。一直到朱瞻基过世前不久,这桩事情才得以大白,临终前的朱瞻基,将吴氏母子托付给孙氏,并给予了名分。他六岁以前的童年时代,就是在这般见不得光的凄凉中度过的。
朱祁钰登基的日期,是正统十四年(1449)九月初六,在获知明英宗被俘后,以于谦为代表的明朝大臣们,在清算了王振一党后,即要求朱祁钰即位。按照明史的说法,在八月二十九日群臣上奏后,朱祁钰就反复拒绝,直到孙太后也允准后,他才做出迫不得已的样子,勉强登基,遥尊远在蒙古的朱祁镇为“太上皇”。而《国榷》里记载,当大臣们第一次提议另立新君时,朱祁钰的一个贴身宦官也曾力劝,反遭朱祁钰责罚。而在朱祁钰登基后,这个宦官却很快得到了重用,不但飞黄腾达,此后更反咬一口,把朱祁钰送上绝路,他就是曹吉祥。
朱祁钰即位后,他所遭遇的最大挑战,就是抗击瓦剌入侵的“北京保卫战”,说到这场战争的胜利,后人多津津乐道于谦的功劳,而身为皇帝的朱祁钰,在整个战争期间,也做了几件重要的事情。一是命令各地诸侯藩王,将所统帅的王府护卫,尽数用来援救京城。二是下令由官府出钱,收购老百姓家的兵器马匹,用以补充军需。三是五军都督府中,每府除了留人看家外,其余兵马必须随时听候调度。正因这三项政策,土木之败后京城兵马不足十万的明王朝,一下子聚集了二十二万大军。而朱祁钰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则是声势浩大的祭天,他亲读祭文,祈求老天保佑,旗开得胜。用这种方式,土木堡之败后原本涣散的军心民气,从而迅速聚拢。北京保卫战,也因此不再是一个王朝的保卫战,而是一个民族的卫国战争。
北京保卫战从是年十月十一打响,至十一月八日结束,在前后一个多月的厮杀中,明军浴血奋战,终于重创瓦剌大军,迫其退出塞外。而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年仅二十二岁的明太宗朱祁钰,其本人的表现,也相当进步。最初受命“监国”的时候,面对群臣要求严惩王振的呼声,身为领导的他竟“诺诺不敢言”,后来群臣请他登基为帝时,他更百般推脱,甚至当瓦剌刚刚打到北京城下的时候,他也曾幻想议和,促成他转变的,除了生死存亡的现实,更因一个铁骨铮铮的男人--于谦。监国的时候,面对激愤的群臣,他吓得一度要开溜,被兵部尚书于谦扯住了袖子,鼓励他当众宣布王振罪状。百般推脱登基的时候,于谦对他慷慨陈词说:“我们这么做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江山社稷。”一番赤胆忠心,激起了他满腔热血。北京保卫战前,当他在瓦剌大军面前犹豫的时候,还是于谦,发出了“我于谦只知杀退敌人,其他事情我不敢听”的铮铮誓言,终激起他血战之心。于谦,这位挽救大明社稷的英雄,像一块红红的烙铁,烧热了那个危亡时刻所有冰冷的心,包括帝王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