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国有经济发展历程更可以上溯至古罗马时代,当时的罗马帝国拥有军需物资生产作坊和金银矿冶炼工场,这当然是建立军事体制、赢得战争的需要。与英法等国相比,意大利是资本主义后发国家,19世纪以后,为了加速推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政府不仅持续建立国有经济军事装备生产体系,促进煤炭、钢铁生产,还同时大规模投资通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905年,政府对铁路部门实行国有化。
1911—1912年,政府对人寿保险业实行国有化。
1926年,政府成立国有通用石油公司。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波及全球,意大利商业银行、信用公司、罗马银行等三个主要投资银行因财务危机相继倒闭,意大利政府成立了著名的国有股份公司——伊利公司(IRI),作为三家投资银行的控股公司。从这时候开始,意大利政府作为经营性企业的控股者而广泛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政府更将伊利公司改造成为一个永久性的国有经济实体,以控制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使之成为为战时体制服务的工具。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通过收购、接管民间企业,伊利公司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德国在19世纪侥幸赶上资本主义发展“末班车”后,以惊人的毅力探索独特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德意志民族蓬勃发展,迅速在经济、军事、科学、技术领域获得了在欧洲的领先地位。德国国有经济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在近代历史上,德国作为后来居上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迅速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法令,对铁路和重要工矿企业实行国有化。1879—1904年,德国政府拥有的铁路比重从28.5%猛增至93.8%,居绝对控制地位。与此同时,国有化相继向采矿、制盐、森林、电信、金融领域延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政府拥有最大的矿山企业44座,大钢铁企业12家,发电设备占全国的25%,制盐占全国的20%,煤炭生产占全国的15%。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将整个国民经济一体纳入战时轨道,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国有企业产出比重一度占全国的63%,居绝对支配地位,国有经济扩张到了最大规模。
不难看出,欧洲主要国家率先实行国有化的部门,绝大多数是属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或关键领域的企业,包括基础设施产业(铁路、公路、运河、港口)、基础工业(石油石化、电力、钢铁、采矿)、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自然垄断性行业(邮政、广播、电讯、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