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六:“我”的可能性(1)

2007年10月1日 催眠室

*人类具有父母、成人、儿童三类自我状态。

Mary在外企工作多年,能力很强,升迁加薪一直都很顺畅。可是这几年,明显有点力不从心,总感觉自己很累很烦躁,没有以前的那种新鲜感。她找到我不是很直截了当地问:“林老师我该怎么办呢?”而是很有期待地静听我,问的只有一句:“我,真的只有这一种可能性吗?”

大概是在Mary六岁那年,因为学习比较好,父母极为重视,于是每次考试之前,她都会接到父母的潜意识的暗示:“你要是考不好的话,别人就会笑话你,就会再也不喜欢你。”她记得很清楚,为了要考得好,每天都要做妈妈给她买的各种资料,并且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就再也没有睡过懒觉,也极少在妈妈面前撒娇企图少做复习资料。

在Mary的内心深处,早就有一道看不见的绳索,将她牢牢地捆绑起来,她总感觉自己一有懈怠放松,就会浑身不舒服。当她放松之后,说起来5岁那年的情景:那天天气很冷,下着大雪。她和妈妈在街上走着,准备要去买一些东西。这个时候他们看见了一个蓬头垢面的疯子走了过来,那人浑身脏兮兮的,她吓坏了。妈妈指着那个疯子说:“你知道他为什么变成这样的吗?就是因为学习不好,没有人要他,没有人愿意和他说话,所以他才会变成疯子的。”Mary在当时恐惧的印象里,深深地记住了妈妈的话。当然那种深刻的记忆,并不是在显性的意识里,而是在她深层的潜意识中。

其实和Mary的情形类似,我们身边有很多人都会有某些自己理解不了的下意识的行为和感觉。比如,出门的时候,总会莫名其妙地不相信自己,走了好远非要再回头看看门关了没有;比如明明手已经洗干净了,却还是要反反复复地洗手。

为什么会这样做呢?20世纪50年代由加拿大的艾瑞克?伯恩所发明的一种针对个人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对此问题做出了很有意思的解答。这就是目前我们在咨询室里引进的一种疗法叫TA沟通分析法。

从理论和哲学的角度来说,TA受到精神分析、认识行为流派、存在主义以及人本主义等多种理论流派的影响。它强调童年早期决定对人们的影响,人格个体有做出新决定的能力,其治疗的最终目的就是促成个体的成长和改变,使个体以有意识的、自发的并且亲密的自主性生活方式,取代受到游戏与自我挫败脚本所支配的生活方式。

现在TA早已经超越它最初的应用领域,在组织管理、企业培训、教育等诸多领域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一种人格理论,它更多的是帮助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从人际互动的层面进行分析,推测和理解内心的结构和愿望。

在本书中我也会贯穿一些相关的理论。按照伯恩的理论,他把人的心理分为以下几个模块: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游戏和脚本状态。伯恩为自我状态下了一个定义:一种思想与感觉一致的系统,借由一套相对应的行为模式呈现于外。人类具有父母、成人、儿童三类自我状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