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于2008年3月进行危机干预,协助摩根大通收购了贝尔斯登,此后,市场似乎松了一口气。美国政府在贝尔斯登一案上,确立了“规模太大,便不能倒闭”的规矩,向市场发出了一个信号:如有必要,规模大于贝尔斯登的投资银行,都将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换言之,那些投行的债权人可望得到一家合并伙伴或者美联储自己的担保。到2008年6月初,标准普尔500指数大约已上涨5%,华盛顿互惠银行,也就是美国最大的(但实力已遭削弱的)储蓄银行,已有能力拒绝摩根大通的合并提议,并且筹集了70亿美元的新股本,资金来自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牵头的一群私募股权公司。
2008年6月晚些时候,美洲银行宣布,已完成收购麻烦缠身的抵押贷款经纪商全美金融公司,几经协商之后,收购价非常便宜,它同时表示,对自身的远期前景非常乐观。然而,夏洛特市的同城竞争对手美联银行却宣布,二季度财报减记89亿美元与抵押相关的资产之后,董事会已要求长期担任首席执行官的精力充沛的肯·汤普森辞职。
2008年7月,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一家资产340亿美元的加州储蓄贷款机构,即美国独立抵押银行,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银行业危机以来的最大银行接管案。美林证券也于7月报告称,二季度亏损47亿美元,并出售价值约300亿美元的证券化商业贷款,交易对家是私募股权集团孤星基金,每一美元贷款售价为22美分。多数评论员认为,这一价格大大低于贷款的内在价值,但是,自2007年12月以来由约翰·赛因当家的美林证券急于甩掉这些贷款,摆脱正趋于疲弱的债务市场所带来的风险。随后几周里,美林证券的股价回升了。
2008年7月底,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寻求美国国会批准:在必要时,可以预支资金给两家房屋抵押融资巨头,即房利美和房地美。长期以来,这两家公司均因资本不足而苦苦支撑,当前市场环境又使它们所持有的资产不断贬值,但是人们也认为,两者都有美国政府心照不宣的担保,看来不费力气,就能应付到期债务。两家抵押融资公司在美国国会都有强力支持者,它们宣称两家都是诚实可信、运作良好的机构。除去美国财政部,似乎无人以为它们的麻烦也在潜滋暗长,不过,请求国会批准的资金也是为以防万一而准备。总资产多达8 900亿美元的房利美,显然无论资助它的代价有多大,都得被视为“规模太大,便不能倒闭”。对于资产稍微少点儿的房地美,情况也将同样如此。保尔森向国会提出请求的消息传来,并未引起多大轰动——因为一段时间以来,市场意识到政府或许会有所行动,帮助两家公司摆脱麻烦——于是,像多数人现在所认为的那样,2008年8月接下来在市场上是平静的一个月份。信贷市场在正常运行,人们认为经济总量虽说增长缓慢,也仍然在增长,石油价格在下跌,本·伯南克对市场也感到更加放心,正如他自己8月所言:“可能还会出现很多问题,但至少我能看到一条路,能让我们相对安全地走出这个困难时期。”
这段短暂的平静期于2008年9月7日骤然结束。政府突然对房利美和房地美实行国有化,使两家公司处于“托管状态”,所用的手段仿佛从以前猛然夺取两家出了问题的储贷机构一样。为何要接管这两家公司,保尔森给出的解释有点儿含糊其辞:
基于4周以来,我们对两家机构所作的了解——包括对它们的资本充足情况的了解,同时考虑到金融市场的现状,我得出结论认为,美国财政部如果只是向当前状态下的两家公司进行权益投资,并不符合纳税人的利益。
美国政府下力气出手干预了。政府同意向两家机构提供净值支持,购买股息率为10%的10亿美元高级优先股,附带购买普通股的认股权证,并安排两家公司自2010年起每季度向美国财政部支付一笔咨询费。政府还解除两家公司的董事职务,重新任命首席执行官,为所有债务提供担保(但不包括众多美国银行用准备金投资的优先股)。这两家股东持有的公司被接管之后,最令人震惊的是,原来它们的管理层在追求发展和赚钱机会方面,实在是太过于激进了——资本结构本来就脆弱,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的形势也高度不确定,它们却从市场上购入了大量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而这原非它们分内应做之事。两家公司已资金枯竭,现在有了政府的明确担保,为了以积极姿态重返急需它们发挥作用的抵押融资市场,支撑正在下跌的房屋销售,它们还需要筹集更多的资金。
就在房利美和房地美被接管数天之后,雷曼兄弟存世的最后一周开始了。这一周结束之时,雷曼兄弟的股权将变得分文不值,数额相当大的长短期债务,每1美元的价值也将不足10美分。这一周结束之时,美林证券将在最后时刻获得救赎,成为他人的囊中之物。至此,美国五家规模最大的独立投资银行只剩下了两家,而这两家也仍要应付市场焦虑、不定和恐惧的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