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太极拳是优化生命的智慧(1)

太极拳名家李雅轩曾说过:“近来之练太极拳功夫者,百分之九十九弄不对。所以有太极拳十年不出门之说。漫说十年,如无其传,就算一辈子,也是瞎捣鬼,那就不止十年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学拳而不得真髓的现象呢?笔者以前曾经这样解释过:

第一,前辈们藏私,秘法很少公开披露;第二,前辈们怕初学者不得要领误入歧途,比如出现“神不役气”的现象;第三,前辈们不希望太极拳降为与人一争长短的技艺,因为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早就说过,太极拳“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第四,不习惯太极拳的理论和思维方式或者说自身没建立起太极拳的思维方式。

实际上,真正的原因可能更为复杂。作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的太极拳,如果没有过来人通过一种方便法门来启迪、熏修,则后学者很难入门——因为真正的太极拳是无门可入的。无门可入如何入?这就需要“明心见性”。不明心见性,学法无益;不见拳之本性,学拳无门可入。

此外,还有一个现象也影响了太极真谛的普及,那就是由于太极拳是以内求本具为载体的,融通道、佛、儒学的智慧之学,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虽然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但言语道尽 ,真谛是不容易用语言表达清楚的。 

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衰落,西学东渐,当代人往往用西方现代科学的语汇和思维模式来诠释太极拳和太极文化,虽然分析得头头是道,却连无极、太极、阴阳、含三为一等最基本的精神内涵都不知晓了——越论述,越解说,离太极之道就越来越远。

难道一代代痴心于太极拳的人,必须到年老之时才能接近太极的真谛吗?有没有一个比较快的途径,使我们尽早把握太极拳的奥妙呢?

一、通达太极拳智慧的经典——王宗岳《太极拳论》

在北京东单公园,我第一次和看起来60多岁(实际已经82岁)的唐老揉手(推手)的时候,他用手轻轻一扶我,就对我说,小伙子不错,至少有5年以上站庄功底了,对揉手却不懂。我很奇怪,问他是如何知道的。他说,这就是太极。经常和别人揉手,不知不觉间就能感觉到对方当时的身心状态,比如,精神是否宁静,身心是否放松,气血是否通畅,等等,都能大概齐地知道。

接触多了,才知道唐老竟然打不下一套完整的太极拳。他学太极拳的经历很奇特,值得每一个爱好太极拳的人深思。唐老一退休,就到北京各大公园及许多太极拳的传人处拜访,试图寻访到太极拳的真谛;但是,几乎拜访了当时北京的所有太极拳流派,结果,他们都只字不提太极拳内里的东西。“也许门里边的东西,人家不教;也许有的太极拳家确实没有真本事。”十几年之后,唐老如是说。

太极拳的神奇魅力,不可能仅仅是传说。只要是人,就应该能通过体悟全面掌握太极的真髓。有了这样的认识,唐老就潜下心来,仔细揣摩太极拳史上最经典的论述——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俗称王谱)。几年下来,按照《太极拳论》的论述,他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体悟,比如为了理解“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句话的内涵,他就用两只手在自己的胳膊上反复实验,看看如何让一只手的力量放不到另一条胳膊上,有了体会,就找各个门派的人切磋。一来二去,太极里边的东西竟然不知不觉地融进了行走坐卧的每一个过程,不仅在揉手的时候鲜有对手了,更奇怪的是身体越来越健康,甚至自身的灵敏度、反应度也比一般的年轻人强。

是的,我们许多人都陷入了学练太极拳的怪圈,以为掌握太极拳的套路越多越好。这是一个误区。

真正练好太极拳关键是看能否把握太极的运化规律,把握了这个规律,也许一套太极拳也不会,却是一个真正懂太极拳的人;如果掌握不了这个规律,即使会打100套太极拳,其实太极拳也离你很远。

南通太极拳家沈家祯说:“凡太极拳皆以王谱为准,有几分合王谱就称几分太极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