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9)

四、学者型皇子

淮南王刘安

淮南王刘安是高祖刘邦的孙子,父亲刘长是刘邦最小的儿子。刘安从小就天资聪颖,不太喜欢骑马、打猎,而是爱好读书、学艺、弹琴,尤其热衷于道家黄老之术。由于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好学,到汉武帝时,刘安已“流誉天下”,成了国内颇有名气的学者,在各诸侯王中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汉武帝对他这位才华出众的皇叔很是欣赏,曾专门召他来长安撰写《离骚传》。据说汉武帝清晨下达了诏令,刘安中午就把《离骚传》给写好了,汉武帝看过后连声称赞。

他还喜欢结交宾客,在做淮南王时,他招募的宾客和术士最多时竟达到了几千人。刘安是道家弟子,他和宾客们一起研究炼丹成仙之事,炼制丹药炼出了豆腐,于是这味美滋补的豆腐被发明了。同时他经常和宾客们进行为政、治学以及做人的讨论。

在政治上,刘安走上了一条谋反的不归路,可是在才学上,这位博学之士却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被近代学者梁启超称誉为“汉人著述中第一流”的划时代巨著《淮南子》。

《淮南子》又被称为《淮南鸿烈》或《鸿烈》,是刘安在做淮南王时,“招致宾客方士数千人”撰写而成的。此书虽为多人合作完成,但“为人好书”、“善为文辞”的刘安,则被公认为名副其实的“主编”,《淮南子》中必定有他亲自撰写的文章,这本书也大体上反映出了他本人的思想。

《淮南子》原为鸿篇巨制,共有“内书”二十一篇、“外书”三十三篇和“中书”八卷。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轴,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史学、文学、经济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学养生等多个领域,是汉代道家学说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

《淮南子》吸取了《老子》、《庄子》,特别是《黄老帛书》的思想资料,成为集黄老学说之大成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对“道”、“天人”、“形神”等问题提出了独特见解,同时又在继承春秋时的“气”说与战国中期稷下黄老之学的“精气”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元气论”的概念和系统的宇宙生成论。总之,淮南王刘安成就了西汉时期一部影响巨大的社会百科全书。

河间献王刘德

西汉河间献王刘德是景帝之子,毕生“修学好古”,致力于儒学的研究,专心励志振兴儒术,而且是著名的藏书家。他喜好儒学,衣着服饰言行举止都依仿儒生。山东的众儒生多附于他。他修学好古,在自己的王国之内设置了毛氏《诗》博士、左氏《春秋》博士。广泛涉猎了儒家典籍,六艺群书无所不观,《诗》、《书》、《礼》、《易》、《春秋》读来颇有心得,这使他不仅仅成为汉代皇室子孙中出类拔萃的儒者,而且认真按照儒家的理论去实践。他的儒学活动甚至为后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提出,做了前期的铺垫。

刘德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之中,足迹遍及鲁燕赵魏,寻寻觅觅为国求书。他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善书者,便亲自前去收求,出重金购之,并命人重抄一份留与百姓。对不愿出让者,则好言求之,从不采取强制手段。由此刘德贤名远扬,众多知识分子和百姓,都不远千里,携先祖旧书,前来奉献,刘德均给予重用和奖赏。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数量之多,充满楼阁。尤其是《周官》一书,在地下埋藏千年之后,由于河间献王的缘故而重见天日,其功绩可谓惠及千秋万代。在两汉四百余年的时光,有几位刘氏诸侯王能够修学好古如河间献王刘德那样呢?

为整理这些古籍,刘德亲自组织参与。他以名儒毛苌、贯长卿为博士、王定为史丞,又广招天下著名学士,对所得之书进行研究、整理,并建造了一所儒学研究院,名曰 “日华宫”,署客所二十余间,聚儒学之士上百人,“昼夜不停,校理编辑”,写着从各地搜集来的古书,“日华宫” 每日读经诵典之声琅琅,数里可闻。

刘德整理古籍的态度极为严谨,对所得残缺不全、字异文非和不同版本者,必组织群儒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精心校理成册。

经过艰苦的校勘著作,整理出大批的正本书籍,这对于当时书典十分匮乏的汉朝廷真是雪中送炭。史载刘德多次车载《诗》、《书》等古籍应诏入朝。汉武帝刘彻看到刘德带来这么多书籍献于朝廷,十分高兴,每次都要举行隆重的接书仪式,并在 “三雍宫”召见,还询问有关儒学的三十多个问题,刘德当场对答如流,论之有据。当时,各诸侯王和重臣们也有献书献策者,但多是一些杂家所论,没什么参考和收藏价值,唯刘德所献之书,才称得上真正的儒家经典,多是 “精品”。因此,汉武帝对这位同父异母的弟弟十分器重,多次亲自把盏钦命赐酒,并赐金帛奖赏,一时之间刘德贤名传遍天下。后刘德因遭武帝猜疑而忧郁成疾,于公元前130年逝于封国。汉武帝念其功劳,遂赐谥为 “献王”,当地人则俗称之为 “献书王”。

河间王刘德致力于学术文化事业二十余年,倾其毕生精力,将浩劫之后的儒家旗帜从久布尘埃的角落里清理出来,抖掉灰垢,补好破洞,重新竖立在思想的祭坛上。他和他手下的儒士们在发掘、整理儒家文化过程中体现的那种“实事求是”(《汉书》作者班固的评价)的精神,一直为后世学者所称道、遵循。今天,我们在学习、继承、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应该忘记这位几千年前曾经为此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皇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