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条概念(6)

如果以形式主义的眼光,电影至少在两方面与社会有交集。首先,依照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艺术创作反映但不屈从于意识形态,艺术与意识形态产生联系的前提是艺术保持独立和创造力。那么,形式主义所强调的艺术的感染力和形式,就成了我们判断艺术与意识形态两者关系的重要参照。

其二,形式主义通过分析艺术感染力如何形成并作用于观众,间接揭示了电影对社会可能具有的潜移默化作用。我们分析德莱叶的电影与同时期作品的关系,分析它们打破传统、不受拘束的形式之美,进而澄明我们的观影习惯如何被社会塑造,德莱叶又怎样挑战并试图重塑这些习惯。左派导演如让-吕克·戈达尔和让-马里·斯特劳布,他们自视为德莱叶的信徒,然而他们从这位精神之父身上继承的财富,是审美的而非意识形态的。

作者的意义,他身处的时代,形式之探索,表达之谜,与潜在的社会功能—这些概念是我们研究德莱叶作品的起点和立足点。下一章我们将讨论德莱叶的一生在欧洲电影史上的位置。第三、第四章集中探讨他在1927年之前的创作。第五章我会概要介绍德莱叶后期的作品在形式和表达方面的革新以及因此带来的解读之困境。[1] 随后每一章单独介绍他最后的五部影片。终章我们将探究德莱叶的电影对当下的启示,他仍未过时,意义非凡。时至今日,他依然是可以立于舞台中心的重要导演。

--------------------------------------------

[1] 本书谈论的德莱叶的作品,不包括《两个人》(1946)和他的纪录短片。在我看来,前者仅在结构和叙事上略有些趣味,而后者是他被放逐在电影业主流以外时的零散之作。当然,如有必要,我会提及上述影片的来龙去脉,以及关于它们的细节信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