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应对丧亲之痛(12)

“女性的悲痛”的对立概念就是“男性的悲痛”。例如,男性的悲痛表达方式应该是愤怒或自责占主导地位,压制其他情绪反应,掩藏起自己的脆弱,离群索居,拒绝对他人谈起自己的悲痛,也不能向他人寻求帮助,要自立,始终以保护者自居,要解决问题,要行动起来,要让自己在工作中忘记悲痛。男性有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处理丧妻所带来的悲痛,一种大男人的方式。

尽管悲痛的表达方式与性别有关,但性别绝不是表达方式的决定性因素。马汀和多卡用“下意识”和“有意识”的悲痛代替“男性的悲痛”与“女性的悲痛”的说法。悲痛的人们在下意识的情况下,会流露出他们的情绪,但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则会把精力集中在具体的做法和问题的解决上。马汀和多卡的观点在于:性别并不是问题,而方式才是重点。男女表达悲痛的方式不同是因为社会根深蒂固的影响让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而已。

但是,这种社会大趋势也并不是毫无例外的。每个人,无论男女,都有自己的社会背景、个性和生活方式。有些女人会侧重理智的务实行为,而有些男性可能会多愁善感一些,这都无可非议。电影《凡夫俗子》(又译《普通人》,Ordinarypeople)中,那个冷峻的母亲和充满关爱的慈父就说明了这一点。男人表达出悲痛不等于就是女里女气的;女人如果不愿意与别人交流痛苦的感受,就表现出刚强的一面,都没什么不对。他们已经在经历着人生中巨大的困苦,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还对他们品头论足的话,无疑会加重他们的痛苦。

我们将悲痛与性别联系起来探讨,虽然是想找到某个人群的某种普遍的特性,但是,最重要的目的还是要让悲痛表达更加人性化、个性化。

悲痛与家庭的关系

悲痛的情绪通常可以理解为对丧亲之痛的个人的表达。以前,很少有人注意到家庭或者某个社会群体会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在本节中,我们要问四个问题:(1)家庭成员沉浸在悲痛中时,家庭的作用会有怎样的意义?(2)家庭和家庭之间有怎样的差别?(3)在悲剧发生之后,悲痛是以家庭为单位发生的吗?(4)家庭会不会团结起来共同对抗悲痛?

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家庭中发生的悲痛“包括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每个家庭成员的表现都会影响到其他成员,同样也被他人的表现影响着”。所以,家庭环境影响着人们的悲痛经历。

第二,每个家庭对自己成员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无论是在他们的能力上,意愿上,以及对于逝者关系的珍视程度上,表达悲痛的方式上,都会有所不同。每个家庭也有着自己特有的方式来维系成员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有非常团结的家庭,在困难来临之时,成员之间非常团结;也有关系比较疏离的家庭,对成员的困难并没有提供多少帮助。有些家庭会给成员很大的自由去表达悲痛;有些家庭则希望所有成员用统一的方式表达悲痛。

在第四章中,我们就注意到,拉美裔家庭会鼓励妇女自由的表达悲伤的情绪,而希望男人能够尽量克制情绪。家庭的特点还包括成员之间是否会敞开心扉沟通,或者保持私密性,是否有更多远亲来帮忙,家庭的社会和经济资源,家庭是如何处理以前发生的类似的事情,家庭成员之间是否有不合。总而言之,家庭对成员有可能很民主,也有可能比较保守;有可能很支持,也有可能不帮忙。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