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应对丧亲之痛(3)

最后,愧疚是悲痛情绪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必须把愧疚的情绪从悲痛的情绪中分解出来,单独处理。

悲痛的人的愧疚感有时是现实的,有时是不现实的。他们认为亲人的死与自己有关,认为自己本可以做些什么,或者不做什么,亲人就不会死去。比如,斯特伦明知道儿子是染上毒瘾最终自杀,但是她还是认为她原本可以帮助他。但是最终,她意识到,她已经尽力了,儿子的死是他自己造成的。

非现实的愧疚感有可能是一种检验现实的过程,短暂的自责情绪在潜意识中是为了最终证实逝者的死与自己没有关系。

悲痛是正常的吗?

普通的,非复杂的悲痛都是健康正常的表现。如同梅所写的那样:

悲痛既不是精神障碍也不是疗伤的手段;它本身就是健康的一种表现,爱的表现。我们也不需要将悲痛视为通往幸福必经之路。无论那有多么痛苦,也许是生命中最痛苦的事情,悲痛都只是一种结束,一种爱的纯粹的表现。

林德斯特伦基于观察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想到过去、现在和未来,去爱,去悲痛是人类的困苦,也是人类的尊严。悲痛会为人生观添加更多的含义,就像阴影可以使风景更加立体而生动。”

尽管人们的生活中,这种悲痛的情况不是很多,但是不经常发生不等于不正常。斯特伦经历了几次人生的重大失去,每一次都非常痛苦,但是她渐渐明白,悲痛是正常的情绪,在她痛失亲人之后,这种情绪是理所应当的。

有些人会说,如果他们死了,他们的朋友会为此举行庆祝派对的,根本就不会悲伤。这本身就忽略了悲痛的本质和人相互依赖的本性。人们对于“失去”的反应是本能的,不受意愿的控制。很少有人能真正控制这种情绪的。我爱着某个人,我与他相处愉快,我可以表达我的幸福。当我失去所爱的人,我也同样可以表达出悲痛。

我们的悲痛是为了自己而表达的,因为我们被抛弃了。当所爱的人死去了,我们通常会回忆一些瞬间,那种感觉属于我们自己,而非逝者。

这就是为什么在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病痛之后,当我们认为死亡对病人是一种解脱的时候,我们仍然还很悲痛。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宗教信仰让我们相信逝者到另外一个世界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我们还是悲伤。对于我们生者来说,我们经历了一场真实的残酷的离别,我们表达悲痛不是自私的表现,那只是人性的表现而已。

悲痛有时会让人失控,看起来像是疯了,但是这种表现却是健康的,不是病态的。我们要有勇气面对悲痛表现,要让情绪自然流露,这对我们自己是有好处的。

当然,悲痛的情绪人人会有,不论他们的身体状况是好是坏都无法避免。所以,要根据个人的自身条件有节制地调整悲痛的程度。悲痛十分具有个性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同一个人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我们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以,我们要怀着开放的心态看待不同人们的表现,而不能因为不理解,就认为某种表现是病态。

有时悲痛所造成的紊乱甚至疾病需要干预性治疗,对此我们会在本节末尾探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