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对丧亲之痛(1)

一个悲痛的女人

斯特伦40刚出头时,她18岁的儿子自杀身亡。她儿子有酗酒和吸毒的恶习,难以自拔,最终用自杀来结束这一切。当然,他的死也与他的家庭、学校和他的兼职工作有关。

尽管儿子以前有过情绪不稳和自杀的行为,但是他的死还是对斯特伦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她太痛苦了,“就像自己的腹部遭到了一拳重击一样”。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是她生活的重心。这一切让她深陷痛苦,仿佛生命已经脱离躯体,变得毫无意义。儿子用这种方式来拒绝她,将她所给予的生活一脚踢开,斯特伦感觉十分受伤。

她也对儿子抛弃自己和他15岁的妹妹感到非常愤怒。她一遍一遍地问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是不是本该可以挽救他的生命的?”她对儿子的死非常内疚。

斯特伦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在战争中死去了,她并不了解自己的父亲。她的母亲烟瘾很大,很年轻的时候就得了肺癌,10年前因病去世。她妈妈的死应该是在她第一次真正经历丧亲之痛。

5年后,她丈夫在一场严重的车祸中丧生,留下了两个孩子和没有工作的斯特伦,还有一笔不算多的保险费和储蓄。这再一次给了斯特伦巨大的打击。她从来没有想过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她所认识的寡妇都是上了年纪的。斯特伦开始去教堂,也参加了工作,对孩子们也加强了保护。

后来,斯特伦改嫁给了在教会活动上认识的一个鳏夫。但是斯特伦的儿子不喜欢这个继父和他的三个孩子,更不喜欢这个重新组合的家庭。

在斯特伦生命中,她所经历的每一个亲人的去世,都给了她不同的影响。她妈妈病逝的时候,斯特伦感觉自己的过去都死了。没有父母的支持,她感觉很难继续前行。她的前夫去世的时候,她感觉自己当下舒适的生活也结束了。但是儿子的自杀,就好像是自己对未来的希望也死了。她还能不能重新站起来,为了自己,为了女儿?斯特伦一遍一遍地问自己:“我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发生这些事情?我该怎么办?”

失去

爱一个人,就等于将自己命运的赌注押到了对方的身上。每个经历着爱的人都会对对方形成一种依赖,也同样在冒着失去对方的危险,可能遭受失去所带来的痛苦。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悲痛就是为爱付出的代价。

当然,爱会让生活丰富多彩。依赖感是一种特殊持久的关系,让人们从中得到满足。斯特伦爱着自己的父母、丈夫和儿子。除非斩断所有这些关系,她才可能免于承受失去他们的痛苦,但是凡是人都不可能脱离这些关系。布兰特纳曾说:“只有没有爱的人才能免于遭受悲痛。我们应该从中学到些什么,然后继续承担爱的风险。”学习承受悲痛,我们应该先了解“失去”。

“失去”有很多种,例如与心爱的人分手、失业、搬家、丢失了重要的东西、在竞赛中失败、截肢或者曾经与自己很亲近的人死去了等等。

与死亡有关的“失去”对生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取决于对这些人来说失去的是什么,以及他们如何看到这些“失去”的。比如说,死亡意味着与配偶共同生活的结束,意味着与父母的分离,或者与孩子的分离。死亡也可以意味着患者从痛苦的负担中解脱。这些只是对死亡毫无情感的客观解释。但我们这里谈到的死亡,涉及更多的是痛苦的成分,因为亲人的死去影响和改变了生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