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丰出口贸易的辅线是非成衣类的杂项,以玩具产品为主。在这类贸易中,利丰的主要客户是美国玩具经销商LewisGaloob。1978年,利丰与Galoob合组联营公司——嘉乐宝玩具有限公司(GaloobInternationalToysLtd),各占50%股权,作为其在东南亚地区的采购办事处。嘉乐宝经销代理的玩具,包括美国大兵、微型汽车、忍者神龟、椰菜娃娃等,深受欧美国家消费者欢迎。利丰与Galoob建立合作关系后,还向Galoob提供了多项财政援助,包括向它提供用于研究与发展两个项目的经费。1981年,利丰投资50万美元,成为Galoob的股东之一。Galoob是利丰投资的第一家海外公司。1986年Galoob成功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利丰与Galoob的联系一直持续到1988年。1989年,利丰在成功实现私有化后,将所持Galoob股票售出,在是项投资所获利润达1400万美元(约1.09亿港元)。80年代后期,利丰还成立了专门经销玩具的全资附属公司玩具岛(ToyIsland)。与经销纺织、成衣产品一样,利丰参与了玩具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为海外的玩具商担任采购代理,监督及协助香港和海外的制造商,为它们提供研究与发展、包装设计等计划,通过联营公司玩具“反”斗城开展零售业务。当时,负责这个部门的,是利丰(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陈浚霖。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利丰所经销的产品,已从昔日品种繁多的手工艺品,扩展到纺织、成衣、时装配饰、玩具以及电子、金属制品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出口美国的成衣。利丰曾一度将其贸易往来集中于几个主要买家身上,特别是一些大型的连锁店或百货公司。这种贸易结构使利丰受到冲击。这些欧美的大客户,有的在与利丰合作多年之后,由于生意越做越大,出口数量激增,决定在香港成立附属的采购部,以便进一步降低成本。这一转变无疑令利丰招致了一些损失,但也说明了利丰经营的成功,为这些公司做出榜样。
1987年5月,利丰最大的成衣客户GAP决定行使其在联营合约的选择权,向利丰收购利佳成衣其余80%的股权,自行经营。虽然GAP仍继续委任利丰在台湾地区及新加坡的分公司为其购货代理,但这收购使得利丰在香港的贸易业务受到相当大的冲击。1987年度,利丰的营业额从1986年度21.94亿港元下降到14.53亿港元,降幅达34%。幸而,对扣除溢利税及少数股东权益后的综合溢利只有轻微影响,从1986年度的4094万港元微降至4001万港元。1987年,受全球股灾影响,美国零售市场前景不明朗,利丰的订单显著放缓。利丰亦转而采取稳健策略,加强与更多贸易进口商打交道,并将部分投资及信贷做出降值及呆账准备。
“小怡和”:迈向多元化经营
在香港开埠的头100年中,香港一直是作为对中国市场的贸易转口港而存在和发展的。在这种传统的经济模式中,从事转口贸易的外资公司,即香港俗称的洋行,由于其与欧美市场的天然联系,加上分支机构遍布内地,并得到华人买办的辅助,在对中国的转口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控制了大部分的中国对外贸易。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朝鲜战争爆发,联合国对中国实行贸易禁运,香港的转口贸易骤然萎缩,洋行的地位开始动摇。当时,香港工业化刚起步,华人企业家一方面资本有限,另一方面对国际市场的认识和联系有限,只有向洋行接入订单、购买原材料,并将产品委托洋行转销海外,故洋行的地位仍得以维持。然而,到了70年代以后,香港的工业家已壮大实力,自己成立出口部,直接向外国买家报价,以免除中间人抽佣,洋行的地位迅速下降。在这一历史性转变的进程中,许多历史悠久的洋行和大公司,由于未能适应形势的转变而被收购兼并,包括著名的仁记洋行、太平洋行、天祥洋行、惠得宝洋行、连卡佛、屈臣氏、均益仓、黄埔船坞等。在激烈的竞争中,数家实力雄厚的英资洋行突围而出,凭借着它们在当时所获得的政治、经济优势,逐渐发展成为垄断香港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集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号称“英资四大行”的怡和洋行、和记黄埔、太古洋行以及会德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