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一次上市:1973-1989年(12)

四大英资洋行中,以怡和的权势最显赫。不过,怡和对香港这个“借来的时空”(borrowtime)始终深存戒心,担心香港迟早会回归祖国,因而积极推进集团多元化、国际化策略,包括抽调庞大资金收购英国的怡仁置业、美国的戴维斯、南非的雷里斯、中东的TTI,所经营的业务从对外贸易拓展到批发零售、码头仓储、航空航运以及金融保险等各个领域,实行国际化、多元化经营。这一时期,国际化、多元化成为香港企业发展的潮流,作为华资洋行的利丰也不例外。60年代后期,随着出口贸易业务的发展,利丰的采购网络开始从香港向东南亚地区拓展。1969年,利丰在台湾设立利丰(台湾)有限公司,与当地一家指导它在台湾采购活动的营造商合作,在台北兴建国长大厦(LifungTower),作为台湾分公司的办事处。当时,冯汉柱就表示:“我们到台湾,是要利用那里的廉价劳工。”

1973年上市前后,利丰相继成立利丰(新加坡)有限公司、利丰(澳门)有限公司及利丰(马来西亚)有限公司,在东南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地区性的经销及采购网络。利丰台湾在创建初期,只有5名职员,但到1999年发展到300人。1998年,利丰台湾的营业额达3亿美元(约23.4亿港元),占该年度利丰营业额20亿美元的15%,成为台湾地区外销出口名列前茅的优绩厂商之一。冯国纶回忆说:“当时香港的成本已经太高,没有竞争力,很难做下去。眼看生意难做,利丰将阵地转移,在台湾地区开设分支机构。后来发现台湾地区不够韩国抢,利丰走去韩国抢滩;见到韩国人说不行,利丰转战到泰国、印度尼西亚建立阵地。香港变成地区中心,办事处遍布台湾地区、韩国及东南亚。”冯国纶指利丰的生意有点像打游击战,但却是顺势而行。

为配合公司采购贸易的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利丰已开始投资塑料、藤器制造、木器制造等制造行业。60年代利丰在香港开设多家塑料花工厂、藤器家具厂及木器制造厂。1968年,利丰在台湾建立统一爆竹及烟花制品有限公司。1977年,利丰又与全球最大规模的美资商标系统制造商合资创办梭羁商标系统香港有限公司(SoabarSystems(HongKong)Ltd.),专门供应亚洲纺织业所需要的商标及商标印刷系统。

1972年利丰上市时,公司物业投资所得租金收入达173.58万港元。当时,利丰拥有的物业,包括香港干诺道中18~20号的商业楼宇冯氏大厦、香港山顶马己仙峡道11号的港景别墅、新界葵涌蓝田街15~19号的货仓,以及台湾台北市林森北路的德惠大厦,总建筑面积为8.28万平方英尺。其中,冯氏大厦每年租金净收入为153万港元。利丰上市后,成立全资附属公司利丰(置业)有限公司作为集团物业投资及发展公司。1979年,利丰与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合组厚诚置业有限公司,重建港岛中环干诺道中18~20号的冯氏大厦。冯氏大厦重建期间,利丰在中环德辅道中的环球大厦购置了商业办公场所,作为集团总部临时之用,而其余部门则设于九龙尖沙嘴一幢出租楼宇中,与总部隔岸相对。1983年,楼高22层的冯氏大厦竣工落成。利丰除保留最高三层楼宇作为公司总部之用外,其余均悉数出售。1987年利丰的物业投资溢利为345.3万港元,在公司总溢利中所占比重仅6%。

利丰的另一发展是投资航运业。1973年,利丰通过附属的利丰财务投资有限公司,向银行贷款180万美元购买一艘二手货轮“广丰轮”。“广丰轮”在第一年营业即为公司带来40万港元盈利。1978年,利丰再购入另一艘货船“文丰轮”。利丰还投资于SeaHorseShipcharterersLimited,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船只租赁及航线服务。80年代初,利丰眼见世界航运低潮即将到来,把握时机在世界油价暴涨之前,将两艘耗油量大的旧式货船出售,避过了遭遇重大损失的危险。两年后,利丰通过新加坡一家合资公司购入一艘从事深海探油工程服务的钻油补给船,恢复对航运业投资。1982年,利丰收购经营货物集散及转运的名高集运有限公司(MinkoConsolidatorsLtd.),发展货运及仓库业务。

利丰的业务还拓展到财务、保险等领域。1977年,利丰与康年银行及泰国一家贸易财务公司合资成立利康财务有限公司,从事对中小厂商的贷款业务。1982年,利丰与法国一家保险集团GroupsdesMutuellesDuMans合营成立乐民保险有限公司,各占50%股权,从事保险业务。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利丰发展成为一家经营多元化的企业集团,其所经营的业务,从进出口贸易扩展到制造业、地产、仓储、航运、财务、保险及投资等多个行业,被誉为“小怡和”。

读书网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