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场所和充足的资金支持是打造一个杰出的研究中心必不可少的,但仅仅有了这两者也还是不够。要动员各种可用资源指导中心组织运作,以创造充满活力的学术生活来吸引一流学者,还需要一个催化剂——那就是中心的主任。费正清——中心现在的名字包含了他的姓氏——无疑是中心创立与成长过程中首屈一指的人物,是他缔造了这个在美国最受尊重的中国研究机构。作为创始人,他在1955年至1973年担任了十八年的主任。尽管从原则上讲,费正清中心及其前身涵盖了有关中华文化圈的方方面面的研究,但事实上,因为费正清个人的学术兴趣,中心的活动侧重于从历史和社会科学视角研究现代中国(所谓现代中国,在费正清生前被定义为从1800年到现在这一时段的中国)并以此闻名。从人文视角出发的中国研究,包括文学、诗歌、哲学、艺术,仍然隶属于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该系的前身是1937年成立的远东语言系。成立于1928年的哈佛燕京学社也强调从人文学科的角度开展中国研究。对比起来,费正清中心主要研究现代中国的社会、外交、经济和政治变化。尽管研究古代中国的学者一直都有机会参加费正清中心的活动,但是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心同仁多多少少更加齐心协力地扩展研究课题,让研究古代中国的学者和人文领域的专家参与到中心的活动中来。正如他早期的作品所展示的,费正清做研究时强调对档案材料和官方政府文件的使用,由此确定了一个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上进行学术分析的高标准。另外,费正清还强调了日语文献在研究现代中国中的重要性。这些都是费正清中心学术圈一直以来所坚持的标准。
自1973年费正清从主任位置上退下来以后,中心非常幸运地又有了多位思想深刻、精力充沛、敢于担当的主任,他们中的每一位都在中心的发展历程中打下了自己独特的烙印。通常,中心主任的任期是三到五年,由文理学院的院长根据中心执行委员会的建议选定,而执行委员会的委员则选自哈佛文理学院中的资深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有些主任干了两个任期。除了解决日新月异的中国研究领域中时常出现的问题,每位中心主任还得应对波澜起伏的美国政治和经济形势对中国研究的影响,因为私人和官方对中国研究的态度往往随之变化。从1955年至今,每一次美国外交政策和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被挑战及重新定位都影响到私人和官方对中国研究的态度。
中心主任也有责任让中心尽可能充满活力。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出版的著作,每位主任都对保持中国研究领域的活力、推动其向前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每位主任也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本书的研究按照每位主任的任期分时期研究。本书试图理出每位主任任期内的特点,记述他们各自任期内的最重要的活动,并突出他们各自的特殊成就以及所面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