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看不到的危机才是最可怕的危机
这是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企业要想在这个环境中得以生存,必须求助于创新。创新可以提供全新的模式,可以建设崭新的发展平台,可以让我们甩掉阻碍我们成功的包袱。
2000年,华为销售额达220亿元,以29亿元人民币的利润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此时业内的形势也堪称“一片大好”,“网络股”泡沫破灭的寒流还未侵袭中国,国内通信业增长速度仍在20%以上。就在这时,任正非发表了《华为的冬天》,预言“冬天”即将来临,并且大谈危机和失败。
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一天,龙虾与寄居蟹在深海中相遇,寄居蟹看见龙虾正把自己的硬壳脱掉,只露出娇嫩的身躯。寄居蟹非常紧张地说:“龙虾,你怎么可以把唯一保护自己身躯的硬壳脱掉呢?难道你不怕大鱼一口把你吃掉吗?如果急流把你冲到岩石上去,你不死才怪呢!”
龙虾气定神闲地回答:“谢谢你的关心,但是你不了解,我们龙虾每次成长,都必须先脱掉旧壳,才能生长出更坚固的外壳。现在面对危险,只是为将来作准备。”
寄居蟹只看到有硬壳时的安逸,而没有意识到,如果龙虾一直只顾享受眼前的安逸那么身后更大的危险便离它不远了。
一个企业看不到危机,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作为全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浙江以其拥有众多分工细腻的小企业而显得卓尔不群。可来自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的统计却令人尴尬:占浙江企业数量绝对多数的中小企业,其产品主要靠模仿。全省80%的中小企业没有进行新产品开发,产品更新周期两年以上的占55%左右。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产品模仿国内外大企业,来料加工业务比重较高。缺乏研发能力,没有自主品牌和专利,仿造厂多为低档产品和贴牌加工,仅赚点可怜的加工费而已。
缺乏拥有核心技术的支柱产业,缺乏拥有知识产权的制造业,缺乏拥有创新能力的众多企业,都仅仅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工业王国”。我国IT行业,拥有众多企业,应该说是中国制造业最核心的部分,但是我们的利润率却非常低。
《摩尔定律》一书在阐释微软革命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你将永远休息。”比尔·盖茨也时时把那句“微软距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的名言挂在嘴边。微软的危机感使得它找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那就是持续创新。对处在科技革命时代的企业来说,对科技潮流的把握是他们制胜的前提,持续创新是他们必须拥有的能力,也是最实用的能力,这种能力会帮助他们摆脱瓶颈。
在微软应对市场变化的各种举动中,一种声音可能更能通俗地表达出比尔·盖茨心中的想法。这句话也是微软公司文化中的一条内容:每天早晨醒来,想想王安电脑,想想数字设备公司,想想康柏,他们都曾经是叱咤风云的大公司,而如今他们也烟消云散了。一旦被收购,你就知道他们的路已经走完了。有了这些教训,我们就常常告诫自己——我们必须要创新,必须要突破自我。我们必须开发出那种你认为值得花钱购买的Windows或Office。
因此,企业在顺境中,也要时时保持和培养危机意识,时时如履薄冰,时时思考学习,时时不懈奋斗,时时警惕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因为眼前的成功而冲昏头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这句老话铭记在心。
3. 要么创新,要么灭亡
满足客户需求是平庸公司所为,引导客户需求才是高手之道。领先数步非但没有成为“先烈”,至今还被人疯狂喜爱并乐意为之大掏腰包,乔布斯带领下的苹果做到了。苹果设计师设计的iMac出现后,人们才认识到电脑外壳原来可以是彩色的、透明的。iPod的可人设计+在线购买的 iTunes音乐商店打造了全程的音乐体验。iPhone的发布让大家发现手机是可以没有键盘和触摸笔的,最好的操作工具是与生俱来、不会遗失、操作自如的手指。
当然,乔布斯所列出的所有法则都是为两个字服务——创新。乔布斯说:“我们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要以创新产品来领导业界,不仅针对那些每天都在使用个人计算机的人士,同时也针对那几百万从未使用过个人计算机的人,换言之,我们要提供目前最具弹性与技术的最先进的电脑。”
创新是需要持续进行的,没有长盛不衰的产品,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成功模式,任何优势都是相对的,在一个时期可能处于优势地位,但进入到另一个时期就可能被竞争对手所取代。即使你的产品居于市场中独一无二的领先地位,也会因为市场中出现另一种质量不相上下但价格相对低廉的替代品对你造成威胁,削弱你的产品竞争优势。
20世纪90年代,美国有一家生产尼龙的公司,其产品销量非常好,企业发展也很快。后来,市场上出现了另外一种由聚丙烯制成的替代品,比尼龙价格更便宜,但产品性能不如尼龙。对此,这家公司不以为然,认为只要产品质量好,就不怕卖不出去,并继续致力于改进自己的产品。后来,当发现这些地毯制造商们都开始使用聚丙烯制成的替代品时,他们才醒悟到自己错将数百万美元浪费在一个市场份额正在缩减的产品上。
1996年,日本玩具制造商万代 (Bandai),推出了小小的电子宠物,在市场上引起轰动,很多青少年都迅速地喜欢上了这款产品,并且为这种需要电子食物和安慰来维持生命的宠物而疯狂,很快万代公司便售出了1000万只。万代预期销售量会日益增加,于是拼命生产。但由于竞争对手生产的同类产品流入市场,万代销售开始下滑,大量的存货滞销,承受了巨大的库存压力。
即使是强大的丰田也认识到,其那些在美国市场上曾经是突破性的,现在是主导性的产品,比如凯美瑞轿车、坦途皮卡以及红衫休闲旅游车,正在进入产品生命周期的末期。如果丰田要维持其在汽车业的主导地位,将其产品线推陈出新是绝对必要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么创新,要么灭亡”,别无选择。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具备核心竞争能力。因此,企业家必须花巨资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吸引高水平的科研人员,从事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20世纪90年代,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在美国考察时发现, IBM公司、贝尔实验室、惠普公司等著名公司都十分重视研发,而且能够依靠研发创造机会,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在未来的发展,各个大公司的研发经费都占销售额的10%左右。学习归来后,任正非深受触动,把“坚持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追求在一定利润水平上成长的最大化”纳入华为核心价值观。如今华为公司坚持把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费用和43%的员工投入研究开发,又将研发费用中的10%用于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及基础技术的研究。然而,整体而言,中国企业和其他跨国公司相比在研发投入上相对较少。
继1889年拜耳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工业实验室后,通用、杜邦、AT&T等大公司群起仿效。二战前,发达国家确立了企业研发在整个国家科学技术中的主体地位,技术研发企业化、制度化,是企业家对研发制度的重大创新,是发明方法的发明,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百多年来,世界上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技术几乎全部源自于企业。如通信现代化源于贝尔实验室,汽车现代化源自福特实验室,钢铁现代化源于奥钢联、新日铁实验室,机床现代化源于英格索尔、西门子实验室,电气现代化源于通用电气实验室,化工现代化源于杜邦、拜耳实验室,飞机现代化源于波音、空中客车实验室,计算机现代化源于IBM、英特尔、微软实验室。
从以上这些例证不难发现,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自我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的目的,就是要形成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技术开发体系及其有效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协调能力、运用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