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退出渠道:忘掉创业板,忘掉IPO(1)

我在写《绝不能停了IPO》一文的时候,发现一个无奈的数据: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资本市场的IPO平均每年就会停止一次。参照这个现象,将PE在中国的10年发展历程结合起来,我们就更能理解PE过去在中国发展的艰辛,也更深刻地体会到退出渠道是PE的生命线,维持生命线的平稳对于PE的持续稳定发展就尤为关键。

2009~2010年,围绕创业板的新开和发展,结合资本市场的IPO,我陆续写了5篇文章。这些文章对一些数据和现象进行了分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分析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千万不能停了IPO。有个台湾地区的投资专家说过:PE=高科技×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一面旗帜,对企业家和创业精神具有导向作用,没有了资本市场作为退出渠道,PE也就只剩下高科技了。因此,IPO的生命线意义,对PE而言,短期来说是退出的利益,长期来说,则是PE的整个环节。经历了黑暗才知道光明的宝贵,如今良好的IPO环境更是值得珍惜和爱护。

忘掉创业板,忘掉IPO

2000年追逐创业板概念,2007、2008年追逐Pre-IPO概念,许多PE在这两次追逐中很受伤。事实上PE决定投资与否的标准应该是企业的持续成长性而非IPO概念。创业板来了,本土PE也要回归投资的本质,忘掉创业板,忘掉IPO,关注并帮助企业成长,以避免在追逐中受伤害。

2009年4月1日前夜,中国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此后又发布了相关配套细则。这次,“创业板来了”显然不是个愚人节的玩笑。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创业板蹉跎10年后终于重新启动。渐行渐近的创业板,无论对本土PE、创业企业,还是对中国资本市场,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但兴奋之余,本土PE更需要冷静和理性。

创业板定位:务实与成长兼顾

中国创业板的诞生过程曲折,但又不走寻常路。不过从该《暂行办法》看,无论与2000年那套未能与世人见面的创业板标准,还是与海外其他创业板市场相比,其对中国创业板的定位都显得更加清晰,理念更加成熟,标准也更加符合中国实际。

从定位与立板理念看,创业板与主板、中小板市场应当截然不同。主板和中小板市场以“既往业绩+资产规模+未来成长”为主,看重企业的资产和规模、过往的业绩和规范成熟的程度;创业板的立板理念则是以成长性为标准,以“技术或模式创新+未来成长”服务于中小创新型企业,更看重企业的成长性和未来。正是这种面向未来的定位,让创业板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有了创业板,三板市场中的企业发展了,就可以上到创业板;创业板的企业规模大了,可以上到主板,资本市场的层次更加鲜明、功能更加完善。从《暂行办法》看,中国创业板充分体现了注重企业成长性这一特色。

从上市标准看,中国创业板的进入门槛则较纳斯达克等海外市场相对更高。“任何企业都能上市,时间会证明一切”,这是纳斯达克市场的口号。从20世纪70年代纳斯达克资本市场设立至今,全球已有41个创业板市场。在上市标准上,绝大部分市场相对宽松,除在流动性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外,在财务指标上一般只要求有活跃的经营记录,对赢利等并没有特别规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