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受命于危难:洋务运动(1)

1872年(同治十一年)2月27日,风烛残年的曾国藩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遗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

两天后曾国藩舌蹇不能语,不久便在抑郁中病逝。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

半年后的9月15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条“旧金山来电”,报道第一批中国政府派送的留学生已经到达旧金山。简讯如下:“昨天到达这里的30多名中国学生,他们都是很勤奋和优秀的小姐和绅士,容貌俊秀,要比任何在这之前到美国访问过的中国人都好看得多。有三名身为中国官员的教师陪同他们。朝廷拨出100万美元用于这些学生的教育。1”

被后世尊为“为官楷模”的曾国藩,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没有操练湘军,也没有立功立德立言,而是为中国学生留学事宜领衔亲奏,至死念叨。

事实上,第一批留学儿童并非精心选拨的天才,而是容闳从广东、香港贫苦人家中凑足的30名学童。当时中国虽饱受列强入侵的屈辱,但是举国上下仍然骄傲自大,对留洋西学鄙夷不屑。“中国不尚西学,今此幼童越数万里而往肄业,弗乃下乔木而入幽谷欤?”而穷苦人家更难懂留学之意义,只是无力抚养小孩托朝廷抚养罢了。这30名学童中后来出了一位“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虽然30名学童日后没能改变积贫积弱的中国,但是第一批赴美留学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从明初开始闭关锁国500年来,中国首次开眼看世界,首次低下无知却高傲的头颅向西方学习。曾国藩至死不忘留学一事,在他看来留学的意义不仅于此。为了拯救摇摇欲坠的大清帝国,曾国藩及同僚试图通过一个庞大的复兴计划力挽狂澜,而留学就是这个复兴计划的一部分。这个复兴计划就是“洋务运动”,它直接把公司引入到中国,成为中国公司的起源。

1838年(道光十八年),屡次落第的曾子城终于在会试中成为第三十八名贡士,试后改名国藩,次年离家起程赴京,希望仕途通达。然而两年后,鸦片战争爆发,大清帝国的空虚羸弱败露无疑,举国民不聊生。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事,揭竿而起,一呼百应。太平军势如破竹,于1853年定都天京(今南京),随即西征北伐目标直指大清王朝。

一时间朝野震惊,八旗军闻风丧胆、不堪一击。无奈,咸丰帝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地主武装来围剿太平军。就在太平军定都天京的那一年,曾国藩抓住机会在湖南奉旨练兵。同年11月,建衡州船厂赶造战船,并派人赴广东购买洋炮,筹建水师。

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经过几年激战,虽然湘军多次受挫但曾国藩的势力日渐增大。

1860年,正当湘军与太平军惨烈激战时,曾国藩上奏咸丰帝,建议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次年,曾国藩的《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写到:“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 曾国藩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