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容戏说

这一节看起来和华为无关,但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民企的生命力到底几何?国家能否在民企的核心技术推动下进步?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2004年“国进民退”大潮为止,整整20年的时间,民企充当了市场化改革的排头兵,而国企则牢牢地贴着“腐朽、僵化、日渐没落”的标签。这是用市场换技术的20年,巨人史玉柱、新浪王志东、金山雷军,民企中的科技英雄风起云涌。然而,大浪淘沙,20年时间并不短,又有哪些科技民企炼出了真金?比起应用软件、网站等低技术含量的企业,电信设备无疑更加底层,没有真功夫很快会被淘汰。

先来看看华为的老对手中兴。

据《中兴20年大事记》记载:1985年,中兴通讯在深圳成立,当年合同销售额75万元人民币;1992年,中兴通讯合同销售额超过1亿元;1997年超过10亿元;2000年以前,中兴通讯保持了年均超过100%的增长速度;2000年,公司合同销售额突破100亿人民币;2004年,公司合同销售额超过300亿人民币。从1999年到2004年,中兴通讯累积向国家纳税超过80亿元人民币。美国《商业周刊》盛赞中兴通讯为“全球成长最快的电信设备企业”。

中兴算是中国通讯行业的开拓者,与大唐、巨龙、华为,合称“巨大中华”。光辉战绩的背后,同样是正规军、国家队的身影。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兴的创始人侯为贵在航天部工作,以“引进技术”的名义来到深圳,当时侯为贵42岁。在此之前,他曾经当过老师,后来进入位于西安的军工企业航天部691厂,在这里他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一直干到技术副总工。他在1985年创办的深圳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是由航天系统的691厂和运兴香港电子企业及另外一家国有企业三家联合投资组成。

万事开头难,开始的时候中兴资金短缺,也做了一些贸易和见效快的产品,比如玩具、电子琴,很快积累了资金。有了钱,就开始买来国外的交换机研究。1987年,中兴第一款产品ZX-60模拟空分用户小交换机获得入网许可。1989年,500门的数字程控交换机也通过了邮电部门的全部测试。

关于中兴为什么当初要搞研发?官方解释是这样的:“刚开始搞的时候,我们国家所有县以上的局用交换机都买国外的。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经济肯定有个大的发展,经济要发展的话,通信就要首先发展,所以他就看准了这一点,从这里下手。我们又没有和国外厂家合作的条件,国家已经引进了13条线的设备,买人家散装件,在国内组装。我们想申请,一是没有基础,二是国家也不可能再批,就走了自己研制的道路。”

在中兴自主研发之后不久,国内就有两百多家没有自主研发积累的小型交换机企业纷纷倒闭。而中兴成功踏上研发之路,航天部深厚的科研背景是不可或缺的。

20世纪90年代,在研发方面知名度最高的几家公司中,中兴、大唐、巨龙均是国企背景。其中巨龙的技术大部分来源于军方。在巨型交换机领域,民企介入的几率几乎为零。

做打字机出身的四通公司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了,但从中科院脱胎而出的四通,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充当了科技企业旗手的角色,连任正非早年都慕名拜会其总裁段永基。这家企业之所以在研发方面颇具特色,中科院的原班人马至关重要,其总工程师王辑志先生,更是与北京大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后来互联网界领头军新浪,也脱胎于四通。

收购IBM、NEC电脑部门,业务风生水起的联想,同样出自中科院。早期和柳传志先生搭档的倪光南,更是中科院响当当的科学家,他为联想在研发方面占据一席之地,立下过汗马功劳。

无需再举更多的例子。不可否认,民企在推动技术与市场挂钩方面,比国家机关有着强大得多的优势。但技术产品化,只是应用层面的装饰,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上市的科技公司,大都做技术含量较低的网站,真正做出与windows操作系统、inter芯片抗衡的底层技术,则完全没有。

靠国家队打天下的,岂止是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古代造反的绿林好汉们,更是深味其中道理:《水浒传》中的宋江,每次与朝廷队伍交手,都把俘获的将领拜为上宾,恳请其入伙,不算逼上梁山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大刀关胜、双鞭将呼延灼,甚至花和尚鲁智深、青面兽杨志都是职业军人出身,庞大的正规军队伍造就了梁山好汉的传奇。

回到我们关心的话题,民企要想搞研发,光靠买几本《华为的研发》等书籍照猫画虎,十有八九会走上歧途。

先立足于生存,而后向国家队求宝才能略有胜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