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父辈留下的基因只是传奇的基础,那么少年时期的挫折和压力,就是任正非成才的第一课。
任正非的出身,绝对要比你想象中的更加贫寒。
任摩逊在兵工厂当会计期间,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当时一位叫程远昭的姑娘引起了才子任摩逊的关注,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相处,相互了解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人最终喜结良缘。
“妈妈程远昭,是一个陪伴父亲在贫困山区与穷孩子厮混了一生的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园丁。”任正非写道。值得一提的是,任正非的母亲是高中文化,这在建国前绝对算是高学历的女性。
1944年的一天,国家还处在抗战高潮,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降临到人间,起名任正非。想来,这个儿子的出生,对任摩逊来说尤其高兴:他可以把自己未实现的报国夙愿,寄托在儿子身上。
照理说,一对知识分子组成的家庭,日子不应该过得太差。只可惜,他们生不逢时,命运远比一般平民更加悲惨。
在任正非5岁的时候,新中国成立。刚刚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国家一贫如洗,农村很多和任正非同龄的孩子过早地下地帮着父母去插秧,或光着背上山去放牛,但在父亲的严格督促下,任正非学习刻苦,成绩非常出色。但成绩的出色,不足以掩盖肚子的空虚。
任正非兄妹7人,加上父母共9人,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来生活,无其他生活来源。本来生活就十分困难,儿女们还在一天天长大,衣服一天天变短,而且任摩逊坚持要求子女们都要读书。这就让他们原本紧张的日子,过得更加艰难。
“每个学期每人交2元到3元的学费,到交费时,妈妈每次都发愁。与勉强可以用工资来解决基本生活的家庭相比,我家的困难就更大。我经常看到妈妈月底就到处向人借几元钱度饥荒,而且常常走了几家都未必借到。”通过任正非的叙述,可以想象作为知识分子、有报国之志的任摩逊夫妇,为了三两块钱低下头求人的日子是多么的屈辱!
这种屈辱感不可磨灭地印在任正非的心中,成为他自强甚至到偏执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