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上认为,遗传和变异决定于物种的基因。对成就显赫的企业家任正非来说,他的企业家基因从何而来,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异呢?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认识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但像任正非对苦难印象这么深刻的,恐怕仍不多见……少年时代的任正非和他的亲人最大的愿望居然是—活下去。
火腿生意经与青年爱国志
20世纪初,浙江省浦江县的一个小镇上街边一家卖火腿的店生意格外红火,进进出出的顾客络绎不绝,这里的大师傅兼老板因为手艺非凡,做出的火腿色香味浓,提起他的名字,当地没有不知道的,这就是任正非的爷爷任三和。
任三和没什么文化背景,因为要养家糊口,一心研究火腿,起早贪黑在店铺里忙活,所以任正非的父亲任摩逊和兄妹们都没进学堂读书。一直在家跟着父亲任三和学做火腿打零杂。对于一个做火腿的商人来说,他考虑的就是多做火腿,如何卖出去。
但任正非的父亲自幼聪慧,不甘心自己也跟父亲一样做一辈子火腿。再加上受当时时代的影响,小小年纪的任摩逊也有了成为国家之栋梁的远大抱负。
为了实现这个远大抱负,任摩逊首先要做的就是“跳槽”。在他看来,国难当头,时间紧迫,一个热血男儿憋在家里做火腿小生意,不是大丈夫所为,于是他就向父亲打了“辞职报告”,找到父亲说去读书,学本事,这样做火腿是救不了国的。父亲听了很惊讶,瞪着眼珠子说:“上学是富家子弟干的活儿,咱们是小商人,与他们不是一条路。再说了,上学花钱不说,将来也不一定能成气候。”因此,他坚决反对儿子去上学,强迫他一心一意做火腿。在任老爷子看来,火腿做好了,也是大本事,起码一辈子吃喝不愁。其他的本事学了也没用。
任三和打算把儿子拦住,不仅不让他去读书,甚至不让他接近书。可谁知这个“不肖子”吃了秤砣铁了心,不但没听父亲严厉的教诲,要求反而更加强烈。也许是被儿子的执著打动了,任老爷子破例开了绿灯,准许儿子读书,但并没有对他的学业抱太大希望,他认为不过是小孩子一时兴起,兴奋劲过去就完了。
然而,事情总是出乎意料。任摩逊不仅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最后更奇迹般地考上了北平(现在的北京)的一所大学的经济系,当时这所大学叫北平民大。这让任三和非常欣慰,看着即将学有所成的任摩逊,终于有了望子成龙的盼望。他下决心砸锅卖铁也要支持任摩逊北上求学。遗憾的是,任摩逊的兄弟姐妹们还是没有读书的机会。“爸爸的兄弟姊妹都没有读过书。”任正非在《我的父亲母亲》中感叹道。或许这种执著上进、夹缝里求发展的精神,是父亲传给他最宝贵的财富。
在北平上学期间,任摩逊努力学习文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任摩逊在学校里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抗日运动,进行抗日演讲,反对侵华的田中奏章,很早就成了一名积极的抗日青年,还参加了共青团。
遗憾的是,由于任正非的爷爷、奶奶相继病逝,家道中落,任摩逊差一年没能读完大学,只有放弃满腔抱负辍学回家,在浙江和南京一些职业中学任教。他一边教书,一边不忘忧国忧民。此时正值国共合作开始,全国掀起抗日高潮,任摩逊在同乡会的介绍下,到广州国民党412军工厂那里做了一名会计员。
任摩逊一生最大的失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他加入了国民党。我们可以理解,当时国共合作,两党都是以救国为使命,而且如果不加入党派,恐怕难以在军工厂这么敏感的单位待下去,但正是这次加入国民党,在几十年后使得整个家族几乎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地步!
由于战争的逼近,工厂又迁到广西融水,后又迁到贵州桐梓。在广西融水期间,任摩逊与几个朋友在业余时间开了一个生活书店,卖革命书籍,又组织一个“七·七”读书会,宣传爱国知识。
贵州处高原地带,山青水秀,自然风景优美,闻名于世的黄果树瀑布就在这里。许多名人志士都留有诗句称赞,如清代安顺府永宁州知州黄培杰便有诗咏瀑布,诗曰:
犀潭飞瀑挂崖阴,雪浪高翻水百寻。
几度凭栏观不厌,爱他清白可盟心。
任摩逊所在的兵工厂是国民党的企业,但他在厂里进步人士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理想抱负,一直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政策。1944年抗战胜利在即,国共关系愈加紧张起来,任摩逊离开了国民党的工厂,重操旧业干起了老本行,到黔江一所中学当了一名教师,从此走上了教育之路,直到去世也一直没有离开他钟爱的教育事业。
“爸爸穿着土改工作队的棉衣,随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同进入贵州少数民族山区去筹建一所民族中学。一头扎进去就是几十年。”
做火腿生意的祖父,爱国上进的父亲,看似完全不相干,却给任正非日后“产业报国”留下了重要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