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逻辑学(36)

在这个三段论法中,结论为真,但该结论无法从前提逻辑地演绎出来。前提 1 并没有说所有温血动物都是哺乳类动物。如果前提 1 的确如此表示,则它完全错误。事实上,许多证据显示恐龙是温血动物(它们是动物),而鸟类也是温血动物(它们是动物)。所以前提 1 与前提 2 并不能逻辑地导出结论 3,因为前提 1 虽然为真,却不能包含有些温血动物不是哺乳类动物的事实。我们再举一个汽车的例子:

1. 所有福特汽车都是汽车。(大前提)

2. 我有一辆汽车。(小前提)

3. 因此,我有一辆福特汽车。(结论)

事实上,我的确有一辆福特汽车,因此结论为真。但这段论证不合逻辑,因为前提 1 并未陈述所有汽车都是福特汽车。事实上,如果前提1确实如此陈述,则它必定不正确,因为除了福特之外还有许多不同的厂牌。

在鲸鱼与汽车的三段论法中,问题出在同时出现在大前提与小前提的中词,因为它并未包含所有可能的温血动物(例一)或汽车(例二)。技术性的说法是大前提的中词不周延(distributed),也就是它无法适用在温血动物类或汽车类的每个成员上。因此,结论实际上是为伪的概括。

有个非常著名的三段论法提供我们另一种观点,说明三段论法的推论能给我们惹上麻烦:

1. 人都会死。(大前提)

2. 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

3. 因此,苏格拉底会死。(结论)

这个结论为真,而苏格拉底在喝下毒药后死亡也证明了这一点。但这个三段论法只有在它涵盖迄今为止所有的观察时才为真,它无法逻辑地适用于未来可能发现不死之秘的世代身上。只要未来有一个相反的例子,就能反驳这个三段论法。

以下这个三段论法如何?你能找出瑕疵吗?

1. 其他人会死。

2. 我不是其他人。

3. 因此,我不会死。

把时间花在复习上一点也不浪费。神经学家发现,复习可以让先前被活化的神经元网络再度活化的概率提高,以此巩固我们的记忆。反复再活化使大脑产生实际的结构变化,因而能加深记忆。因此,你应该复习。(注意,当你在导论末尾第一次读到这段文字时,也许不明白其中的含意,然而第二次阅读却能让你产生熟悉感。另外也要注意,我已做了演绎,因此你可以拿你的演绎与我的做比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