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个人意味着什么?(9)

要想认识信息技术,你需要文化

新的数字化理念持续不断地带来了更多新观念。比特(bit)被描绘成有生命的东西,而人类则成了瞬间的碎片。博客上和视频片段后面的匿名评论确实是由真实的人写的,但没人知道发评论的人在哪儿、他们是不是还活着。数字蜂群(digital hive)的发展,是以个体的消失为代价的。

凯文?凯利说,我们不再需要作家了,过去需要有作家来梳理世界上的各种思想、把知识碎片整理成条理清晰的书籍,但现在这些思想和碎片都可以被整合进一本覆盖全球的大“书”里。《连线》杂志编辑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认为,科学家不一定非得看懂以后的科学理论,因为不管人能否看懂,数字化的“云”都会更了解这些理论。

克里斯?安德森:《理论的终结》(The End of Theory),载于《连线》杂志2008年6月23日一期上(wwwwiredcom/science/discoveries/magazine/16-07/pb_theory)。

和自我毁灭(selfdestruction)理论一样,反人类的妄言也很有吸引力:虽然它们都冒犯了我们,但我们却不能忽视它们。

计算技术反人类的一面是人类历史上最虚妄的思想之一,因为如果没有人的操作,一台电脑甚至都不能称之为电脑。全世界有无数块刻画着电路的硅片通着电,但如果没有掌握了知识的人来解读,那些比特什么都不是。

这并非唯我论。你可以认为是你的思想创造了这个世界,但一颗子弹还是足以让你送命。虚拟的子弹是不存在的——除非有人认为某种东西可以代表子弹。枪就是枪,但电脑不一定是电脑。

人退位了,电脑就变先进了

今天硅谷的学者们似乎已经把过去他们脑中的想法变成了现实,但却失去了当初酝酿这些想法的好奇心。人工智能实验室里曾经探索过的理念,现在已经成了科技界的主流思想。这种新思想的第一信条,就是整个世界(包括人类)都是一个大的信息系统。这并非意味着人类的存在失去了意义,恰恰相反,它给人类指出了一个新的目标,赋予了人类新的使命。生命在这个新体系里的意义,就是让这个我们称之为现实的数字系统在更高的“解释层面”(levels of description)上运行。

人们都假装自己明白什么是“解释层面”,但我怀疑没人真正弄明白它到底是什么。比起书信,人们以为网页可以代表更高的解释层面,而人脑比网页的层面更高。这种观念渐渐延伸出了另一种理念,即整个互联网已经(或者即将)成为高于人脑的存在。

在这个理念体系里,人类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位。电脑很快会变得越来越强大,速度越来越快,互联网上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富。人将会退位,像描写末世的小说里的主人公一样被遗弃,或者干脆成为网络超人(cybersuperhuman)。

硅谷文化奉这种模糊的理念为圭臬,并将它以科学家独有的方式传播开来。由于他们动手比动嘴在行,所以这些思想都渗透进了他们设计的软件里。如果你相信人和电脑的边界正在消失,你可能指的是我在微软的一个朋友曾经说过的一种情况——了解人的需求,并将这种需求体现在文字处理软件里。你可能碰到过下面这种情况:你正在使用微软的Word软件,但它突然自作主张地在文字外面加了个波浪线的边框,尽管你并没想这么做。当我想尽可能让琐碎的工作自动完成的时候,事情就不一样了。

在我看来,这种设计很无聊,因为你要花去更多的时间,才能弄明白软件到底想“帮”你做什么。这种软件设计并没有让生活变简单,相反它还衍生出了一个新的逻辑:电脑正在变成有生命的东西,它能比人类本身更了解人。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说过的“谁最有概括性”。如果说Facebook或Twitter这样的设计只是把人的个性削弱了一点点,那么对于像Friendfeed这样的服务(在本书出版的时候,估计它都已经不存在了)来说,它们会很快把之前的聚合服务再次聚合起来,让每个人变得更加抽象,从而让自己成为最著名的“高度概括性服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