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新印度,老印度-现代化的多面性(9)

整体而言,印度社会对性的话题比以前更为开放。但这并不意味着妇女的地位提高了。宝莱坞电影曾创作出举世闻名的奔放热情的舞蹈,而在过去10年中,它的影片变得更加淫秽。每天,报纸上都充斥着性感的女性舞者照片,照片通常是她们在表演宝莱坞的一种最暴露的舞蹈,而这种舞蹈往往与电影情节毫不相关。报刊和杂志也在宣传这样一种观念,即现在乱交已成为中产阶级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这无论如何很难作为妇女具有自主权的标志,但同样也被过分夸大。引领风尚的所谓的严肃期刊常使用一些颇值得怀疑的民意调查方式,即仅选取一两百个人作为调查对象,而且往往是城市中说英语的阶层。但这样的调查仍然能成为封面故事的标题,如:“70%的德里人认为色情文学对性有益”。①我最欣赏的是2005年一本重要杂志进行的调查。这本杂志的调查显示,仅有27%的妇女知道什么是性高潮。在另一个补白处又写47%的妇女说她们曾有过多次性高潮。

这样的调查在世界各种期刊中比比皆是,但是在印度,这却揭示了一种趋势,即将放荡的社会(尽管有些夸张)误认为是自由的社会。在印度,穿得很暴露的年轻女孩随处可见,她们经常光顾夜总会,和男孩子调情,完全和西方的年轻女孩一样。但是如果问她们是否会自己选择丈夫,她们常会回答由父母决定。社会学家迪潘卡尔·古普塔将这种现象称为“西方的毒化”。言下之意印度社会存在一种趋势,即仿效西方的品牌崇拜和消费习惯,并认为这就是现代化。或许的确如此。当然,印度未成年人怀孕的现象远少于英国或美国,但是,印度消费者阶级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同其余阶级之间的巨大鸿沟,在印度形成了一种社会压力,在古普塔看来,这与20世纪70年代在伊朗国王统治下的伊朗社会有诸多共同之处(当然,古普塔并不是预言印度将有一场革命)。

宝莱坞和印度电影业的其他分支,如宝莱坞高产的泰米尔语电影,提供了一些更为微妙的线索,透过这些,可见社会对妇女性生活的态度。典型的宝莱坞电影充分融入一些具有挑逗性的舞蹈,颇受男性观众的欢迎,最后毅然加入一个保守的结局,迎合他们的母亲和妻子的心理。曾有一部颇为流行的影片《心归何处》(Dil Chahta Hai),讲述了一名年轻男子爱上了一个比他年长的离婚女人。在女主人公病倒、死去之前,引入了一系列纵情声色的描述,结局则是男主角与一个同他年龄相仿的女孩在一起。因为电影以一种同情的手法表现这名离婚的妇女在她死之前的境遇,于是被认为打破禁忌,而大受好评。

另一部影片(没有上一部经典)《女友》(Girlfriend),则莫名其妙地遭到举国印度教右翼分子的联合抵制。影片讲述的是一名女同性恋者,常常在业余时间与男人进行业余拳击比赛,痛打他们。在她最好的朋友喝醉酒,对她毫无戒备之心时,她将其诱奸。后者通情达理的未婚夫理解她的感情,并与她决斗,在激烈的搏斗中,他差点儿被杀死,但最终仍然胜利了。最后的场景是,这对传统的印度教夫妇站在基督教女同性恋者的墓前,向她表示哀悼。编写令人信服的剧本并不是宝莱坞的优势。“宝莱坞擅长于自己制作蛋糕,又亲口将它吃下,”独立的电影制作人德弗·贝内加尔告诉我,“它展现了一些情欲的东西,但结尾又会反对这种行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