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佛教《僧祇律》记载,“一刹那即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照此计算,一须臾为48分钟,一罗预为144秒,一弹指为7.2秒,一瞬为0.36秒,一刹那为0.018秒。也就是说,在一秒钟内,人的心里会接连生起56个念头。
行为心理学认为,念头不断累积会形成想法,想法不断累积会形成行动,行动不断累积会形成习惯,习惯不断累积会形成性格,而性格即命运。佛教哲学则认为“命自我立”,即命运掌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里,改变命运的原理与方法,即观照心念。如把人心比作池塘,每生起一个积极的、乐观的念头,则一念一莲花;每生起一个消极的、悲观的念头,则一念一荆棘。
我们的心地,是开满微妙香洁的莲花,还是长满制造苦楚的荆棘?这一切,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
如果能够活在当下,把握好当下一念,一念一莲花,处处莲花开,则与佛同心,如“佛在祇园”。
祇园寺依山就势而建,布局曲折多变,殿堂结构精妙,整体气宇轩昂。寺院面朝九华街,借民居式的山门、过道、庭院,拥松林、溪流等天然景致,营构出一方引人入胜的丛林雅境。从荷塘到山门,有一条石浮雕甬道,每一块石头的两端刻着两个相连的古铜钱图案,大概取意于“给孤独长者布金铺地”的典故。
祇园寺的山门,斜对着九华山开山祖寺 化城寺。据介绍,以化城寺为中心,环状的九华街上,很多寺庙的门都像祇园寺一样朝向化城寺。从空中看,这些寺庙整体如一朵莲花。
走进祇园寺,发现这里正在做水陆法会。在寺中各个殿堂随喜参观时,发现各个殿堂都有僧人念经。我与南泉、南溪朝寺外走时,看到大殿一侧的上坡石阶上,坐着一个年轻的僧人。他没有参与庄严的法会,而是远远地坐在殿外,孤独地想着心事。
藏学法师曾这样描述九华街,“远来的香客为了几毛钱,她们在大街上跟生意人争红了脸,骂生意人只认钱不认人;在寺院里做功德,她们将全部积蓄都拿出,却抱怨自己力不足、心不诚。街头的磁卡电话僧人打得最多,谁也说不清电话那头是什么地方、什么人。”
这位孤独的僧人,他在考虑什么呢?
走出祇园寺,体会到山门有些狭窄。整座寺院像一把紫砂壶,腹大口小。这也恰好,腹大能容,装下整个法界;口小慎出,法音利益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