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文化缺失与精英养成(3)

事实上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所有的国家几乎都出现了这个情况,但是西方国家好在它们的学者对此早有警惕。比如说美国,它的命运实际上就掌握在一万多个精英里面,为了这一万多个精英,它起码要培养几十万的精英,它有几十万人或者上百万人是真的打通文史哲,打通数理化,甚至从文化到科学到技术都能打通。一个民族要有这么一个精英团队,去领导那些文化不那么高的各行各业的纯技术人才,所以它这个国家发展得比较健康。

中国说向外国学习,没有学到人家的真谛,不知道什么是人家真正的宝贵经验。现在顶尖人才越来越少,什么是顶尖人才?就是有文化的综合型人才,就是像王选、华罗庚这样的,我们现在就缺乏这样的人才。现在是唯数据至上,每年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全世界第一,好像再过几年中国发表的论文也全世界第一了。人口基数这么大,这些数据都是自欺欺人。中国现在最缺乏的不是大学生,而是专科生和技术工人。工厂里的工人多是简单的打工者,少见高级的“技术大拿”。过去,技术大拿是很受人尊敬的,作用也是很大的,不是一般的知识分子能够代替的。

高端的技术人才少出、难出,跟我们各级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有关。长期以来,领导班子当中大量的技术人员扎堆,不是说技术人员不能担任领导,而是说一个领导集体里边技术人员的比例应该是进行科学调配的。发达国家的领导班子,不可能全部由技术人员来构成。不是要学习美国嘛,你看美国,人家宁肯选一个演员来当总统,也不选一个技术员来当总统。因为演员通过扮演人物,他能体会人间的道理,他是有视野的,有大局观的。

最近中国各级领导班子有所调整,但是力度还不够。因为一个健全的领导班子的构成不是加法的关系,不是一个工科再加一个理科、文科,而是让大多数官员既有自己的专业,又能拥有超越自己的专业去看问题的视野。以前批评“政治挂帅”、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这样领导的确会出问题,但是进一步思考,内行领导内行就一定相安无事吗?内行领导内行也会出现问题,如果这个内行也是一个纯技术官僚,就只重视自己的专业,没有一个整体的全局视野,有时候可能还不如外行。相反,二流、三流学者当领导可能效果会好,因为他们的视野更开阔,工作做得也会更平衡一些。我去过很多单位,接触过很多领域,发现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不仅导致文化氛围受损害,而且技术也连带止步不前,在这种情况下出不了真正的技术人才。

通识教育的矫枉之弊

通识教育兴起于西方,旨在填补分科教育的盲区,培养文理兼通的人才。国内大学近年来师法通识教育的想法是好的,至少说明我们发现了问题,所以才想超越学科界限,培养整体型的综合人才。但问题是北大的元培实验班,还有其他学校的一些所谓国学班,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大家还是用加法的思维来理解通识教育。比如元培学院以为,请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的老师来分别讲讲课,就能培养出兼通三系的博学人才了,其实不对。元培学院搞了这么多年,对北大来说,招生的魅力恐怕盖过了实际的初衷,就人文方向而言,它远远不如文史哲任何一个系,因为博学的人才不是那样塑造出来的。比如说《史记》,你能说它只是历史著作吗?它同时也属于文学范畴。我们古代的很多典籍无法简单归类,往往都是跨学科的,所以需要整体认知再融会进自己的精神生命中,而不是搞成文史哲几大版块来分别灌输。

今天人文专业出来的著名学者,凡是真正有成就的,他都是能够自觉自悟的。比如中文系的李零老师,很多人认为他是历史系的,我一说,他们知道他是中文系的就很吃惊,“啊!你们中文系的学者怎么懂那么多东西”?我说为什么不能啊,你看我们现在中文系的学者,古代有李零,当代有韩毓海,不但能打通文史哲,还能打通政经法。这就是我们的古人做学问的路子,古人做学问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而不是今天上点儿哲学课明天上点儿历史课那样培养的。整体认知而非分科灌输,这就是文化与技术的一个显著差异。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