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文化缺失与精英养成(2)

失去了文化,技术本身不可能有所突破。北大的王选教授,为什么能实现创新?就是因为有文化。他那一代人打通文理工,首先对汉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觉就很深厚;再者,他是学数学出身的,不是学计算机的。计算机只是一个技术,而他学数学的,又对文化有感情,因此就知道这个技术怎么用,往哪儿用,知道如何把计算机技术与文化结合起来。所以王选教授成为“当代毕昇”不是偶然的,这是那个时代的人才培养结构所决定的。即使北大不出王选,别的科研部门也会出这样的顶尖人才,因为时代积累到了出人才的程度与阶段了。

那么,改革开放以来在技术上获得了巨大成就,各行各业都有一流的技术人才,为什么最终没有创造出一流的成果?现在全民疯狂地学英语,很多人外语比前人说得流利,可是外国名著的翻译越来越差;京剧演员唱得也较以前有味,扮相更加俊美,可是拿不出好的作品段子来,唱来唱去都是四大名旦的老戏,自己的技术白费了。四大名旦当初靠的可不是模仿,而是创新。他能创新,是因为他有文化。你别看你是什么戏曲学院硕士毕业的,其实你跟梅兰芳比,你没有他有学问,你没有他有文化,尽管他没上过大学。所以,我觉得解决科学技术上的疑难杂症要从文化维度入手,最后还要落实到文化领域中去,不能再把技术简单地抽离出来。

教育层面的环境误导

教育层面上我们也缺少培养顶尖人才的环境,很少考虑到深层的文化问题,往往把知识都拆分成一格一格的来让学生学。从中学开始,依照高考分文理科,学生在分科之前先就有一个文理科的趋向,然后想读理工科的就不怎么学文科的东西。又由于整个国家偏重理工科,导致很多学习不好的孩子去考文科,他们觉得文科容易点,却不想这样后果非常严重。像美国这样的国家,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在修文科,我们正好相反,最聪明的孩子都被弄去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完了再出国,白白拱手把人才送给了外国。

不仅如此,我们的家长都鼓励孩子小小年纪就去学那些所谓“有用”的东西,而不知道这些“有用”的东西适用期常常很短。比如今天出的计算机教程明年就没用了,由于没有文化底蕴,毕业之后科技飞速发展了,那些“有用”的已经没有什么用了。而对于传世经典著作,家长都认为没什么用,说长大以后有空再读。事实上,一个人不可能到四十岁重新去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就像补钙一样,在青少年时候就要补到身体里头,长大后多数人是不可能有空读名著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国家跟教育方针配套的教学和考试都加重了这个趋势。比如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本应该是以整体滋润为主,不是以分解灌输为主,可是为了考试,学校里的教学硬是把一个活生生的文学作品肢解成许许多多的细节,把每一个细节讲得天花乱坠。不能说讲的都没道理,可能有一点儿道理,但总体上是一种过度阐释。这种过度阐释在学术界可能有用,但是对中学生来说是没用的。学者之间用很多术语来探讨问题,这些并不客观存在的术语只是一个工具,把这些工具下移到中学就是过度。

我们传统语文教学就是整体认知,觉得这首诗好就反复吟咏,有问题提出来老师解答,没有问题,吟咏过、背下来然后就可以去模仿写诗。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写诗,但是会回答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比如这里展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问题看上去好像是技术性的,实际上恰恰是最没有技术的。老庄的思想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我们恰恰忽略了大用,专弄一些小用。这些小用往往进大学后就再也用不着了,因为中学的那点儿东西,到了大学老师根本不讲,所以说没什么用。

我现在参与的一些语文课程改革工作,就是希望从这方面入手,逐步纠正这种毛病,不要把语文考试混同于其他知识性、技术性的考试,把所有的题目都分解成ABCD让学生去选,最后就把学生的语文素养扼杀掉了。我也看了其他科目的试卷,存在同样的问题,都是在培养学生盲人摸象的能力,就是把自己摸到的这一块尽量地说得漂亮,然而却忽略了对整体的认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