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智者(3)

 

不执著

追寻真理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去除执著和妄想。如果我们完全依赖甚至迷恋某样东西,我们就会因看不清真理而扭曲了自己的判断。如果我们觉得只有某人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那么我们就只是通过自我需要来看待某人。我所注意的就只是他能否与我在一起,而可能完全忽略了他其余的部分,甚至由于我们彼此的依附如此之深,如果对方离去,就会令我们感到极大的痛苦。

我们若对工作、理想、嗜好或自我有相同的执著时,也会产生如对人执著般的痛苦。如果因为发生任何事情,而使我们与所执著的事物分离,就会陷入极大的绝望和痛苦中。佛教的修行清楚地告诉我们,执著和欲望是所有烦恼痛苦的根源。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需要某些东西,或者希望它们是真实的,如果不是的话,我们整个人就会崩溃。

追求真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学习不执著,正如肯·基斯(KenKeyes)在《高层意识》(The Handbook of Higher Consciousness)中所说的,学习将我们的执著和迷恋提升为选择性的嗜好。将执著提升为嗜好,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任何事物,它意味着我们认清了自己所需要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件较喜欢的东西(preferences)而已,并不是一定需要的(needs)。它就好像你“想要”和某人结婚、“想要”某件差事、“想要”健康、“想要”足够的金钱和相当的地位等。

但是,如果因为某些原因,而使你失去所爱的人、失去工作、身罹重病、或是贫穷困顿,我们也觉得没有关系;这些失意也许不是我们所喜爱的,但是依然可以接受。在《沉溺与恩典》(Addiction and Grace)一书中,杰拉尔德·梅(Gerald May)说到,人永远都没有办法从自我癖好、迷恋或执著中完全超脱出来。当我们觉得内心有所束缚时,我们就认为自己一定要拥有某些东西才会快乐,此时,我们便有机会打开心房让大爱(grace)来治疗我们。肯·基斯也强调以“观照本我”来做自我治疗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当我们看到因执著所引起的痛苦后,我们才能得到自在。

如果我们执著于别人的赞美或恭维,事实上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是被束缚住的,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痛苦。那么,唯一真能让我们自在和快乐的方法,就是将我们对生命的控制权,托付给超越个人的大能和智慧。对许多有宗教信仰的人而言,这意味着将自己交付

给上帝;在戒酒团体的第十二阶段计划中,指的是将自己交付给更高的力量;以通俗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就是信赖我们自己的选择智慧。

将自己交付出去,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渴望。事实上,若一个人尚未经历执著,就先选择了智者的不执著,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必须先经历爱自己的工作和他人,拥有确定的价值观和想法,然后再去感受内心完全的失望和失落。在经历这些执著和承担之前就想要不执著,只会使人变得麻木和绝望。

但是,对于一个已经尝过执著滋味的人来说,再次学习不执著的爱和承诺,则会带来自在感。这意味着可以爱人,但却不执著于他们的人或他们的赞许。所以,当该放下对他们的依附时,我们就不会紧抓住他们。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投入我们的工作,而不用执著工作的结果,也意味着纵使我们明天可能会发现某个更真切的道理,而发现自己的先前想法非常天真幼稚或老旧过时,但仍能自信地与人分享我们现在的所见和了解。

最后,我们甚至要学习“放下”对痛苦的执著。痛苦让我们学会开放自己、信任别人,放下执著。但大多数的人和文化,都认为痛苦基本上是有益的,忍受痛苦是一种美德,人最好不要觉得自己已经很好了,成就是来自奋斗和挣扎,所有的快乐都必须先经历痛苦。

当我们学会停止与生命搏斗,而且信赖它的一切过程和安排后,我们就不再需要痛苦。事实上,借雪莉·鲁斯曼(ShirleyLuthman)的话:当我们能够让自己去爱人、被爱以及接受生命的丰饶和创造力,当我们不再无谓地将自己塞入不适合的生活中,而能让自己去体会真正快乐的生活时,身心的自在和喜乐就很自然地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了。

就是这最基本的放下执著,使我们得到自在喜乐,并为我们探索愚者原型铺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