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的统治者会以一位宫廷愚者或弄臣,来表现生命的欢乐以及娱乐自己。然而,这不只是弄臣的唯一功能,它还能直言犯上,劝谏统治者傲慢自大的危险,并借着打破陈规、宣泄被禁止的意见、行为、情感,使国境内得以保持平衡。
威廉·威利弗特(William Willeford)在《弄臣与国王》(TheFool and His Scepter: A study in Clowns and Jesters and Their Audience)书中把弄臣丑角和国王视为一对。当宫廷愚者开国王玩笑时,一点都不值得惊讶。威利佛特说,国王的作用是发号施命,但如此做就必须排除某些阻力。而弄臣则是国王与被排除的势力之间的桥梁。借着这种联系的力量,来体现“圆满完整的理想,使国境恢复初期未分裂的状态。”
如果统治者原型所代表的是自我(the Ego),那么,愚者原型就代表着超越自我的完整圆融展现;这个完整意指一种精神上的完
整,而且不是建立在排他性的基础上。因此,愚者原型既先于自我
层次而存在,又远超过它并且取而代之。因此愚者既是探索之旅的
起程,也是终点。
内在的愚者原型
愚者原型与我们常相左右、未尝须臾分离。事实上,它的出现甚至比天真者原型还早。愚者是内在小孩的一面,它知道如何游戏和享乐;它是我们的活力来源,它以原始的、孩子般的、自然的、好玩的创造力来表达自己。
愚者没有道德观念、无法无天、目无尊长、不受拘束、目无法纪。天真者的善良、服从和孤儿的敏感、易受伤害,只不过是所谓的小孩状态中的一部分而已。愚者有小孩般想尝试一切、甚至想做一些被禁止之事的欲望。而他们也有神奇的能力,知道如何说谎以避免父母的处罚。对这种行为,我们既不认为它好,也不认为它不好。若小孩有这种行为时,我们会认为他“顽皮”;若是成年人有这种行为,我们则认为他“不负责任”。其实,过度乖顺、从不破坏规矩的小孩(和成年人)以及总是惹麻烦的小孩,同样都值得担忧。
克里希那(Krishna)大师小的时候,很喜欢戏耍他的母亲,他总是因开她母亲的玩笑开得太过火,而造成一些伤害,但是,有的时候他又会非常同情她。有一次,母亲想将他绑起来,但不管她用多少绳子,总是太短而无法将他绑住。最后,当他看到母亲因大受挫折而失望时,才让她将他绑起来。耶稣就比较没有这类调皮的故事,但是,在他12岁的时候,他逃离父母,最后当他们在庙里找到他时,他正在向当时的老师们宣讲什么是智慧呢!
当内在的愚者原型支配我们的生活时,我们就会以天生的好奇来探索世界,创造单纯的快乐;活着只是为生活本身,他不去思考明天,也很少顾虑传统、道德、或别人的看法。本书所谈的12种原型,只有愚者知道如何“活在当下”。
当内在的愚者原型在生命中起作用时,我们会被好奇心驱使,而想去探索世界。而当我们不想负责任时,至少不为别人负责时,是因为我们想要尽可能地自由自在。这意味着没有职责、没有任务、没有期限,甚至没有人际关系的需索。
偶尔它会表现得荒诞不经,比方说换个反传统的发型,或者发展出一段别人认为完全不合适的关系,完全无法无天。可能有人会想,这些只是青少年的怪异时尚,但是在中年危机时期,它有可能会再度出现,当然这也是青少年时的我们,持续在成年人生活中扮演角色。这就好像在玩扑克牌时,那个可以当任何点数用的“飞牌”(Joker)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出现。
在成年人的生活中,愚者原型主要表现在创造、发明、制造上;但是如果我们让它表现在生活中,他会给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当我们年老时,也是愚者原型让我们能放弃追求成就、理想、不平凡,而能够安享晚年。在生命的所有阶段中,愚者使我们免于无聊,因为它有无限的创意点子和逗人趣味,使我们免予生存的绝望。因为他太忙于享受此刻的生活,而没有多余的精力浪费在哀伤生命没有秩序和意义。当愚者原型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时,虽然我们会给自己带来一些麻烦,但是我们会非常活泼愉快又有生气。当生命中缺少愚者特质时,我们可能会自命不凡、紧张压抑、食欲减退、疲倦无力、无聊沮丧或缺乏好奇心。
愚者性格常常在生命最痛苦时出现:当心爱的人过世、当失恋或失去工作、当对人失去信心时,突然间我们发现自己还是会笑,这时就是愚者在提醒我们,纵使在最糟的时刻,生命仍是美好的。
无论是选择朋友、工作、爱人、信仰、或修行方法,愚者原型所作的决定,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基于享乐原则。如果它觉得好,那就是好;如果它觉得不好,那就是不好。愚者对生活有强烈的兴趣,从肉体享乐、想法、经验,甚至对精神上的幸福,都有极强的兴趣。所以往往是我们内在的愚者对体验生活、对冒险的渴望,而促使我们去从事内心的探索,以臻至觉性圆满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