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有位名叫赫柏· 柯尔布鲁格(Hebe Kolhbrugge)的女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救了至少三万名犹太人,使他们免于死在纳粹的煤气室 里。这位女士和观音菩萨并无不同。她目前仍在世, 越战期间,她也救济了许多失去父母或单亲的小孩。
我向佛陀、菩萨、祖先及我的父母祈愿,有时甚至向学生祈愿,因为有些学生非常有活力、安稳、自由且幸福,所以我需要把他们当做祈愿的对象。我 也向我遍布全球的僧团祈愿,因为我需要僧团的力量。每当祈愿时,我知道经由这些人,我接触到了“一心” 之力。
如果我们可以以身、心和灵祈愿,我们也可以 向松树、月亮和星星祈愿。松树很坚定,月亮总是按时出现,而星星却总是为我们闪耀,自在且明亮。如果我们能深入地接触松树,就能和“一心”神接触。 如果接触神,神能传送能量给我们,那么松树也能传 送能量给我们。
有一个冬日,阿西西(Assisi)的圣方济(Saint Francis)正在练习正念行禅。他们走到一棵杏树下,停下并祈愿:“杏树啊,告诉我神的事。”然后,很 自然地,这棵杏树就开花了,虽然那是在寒冷的冬天。就历史时间、日常事实而言,杏树还没开花;但在究 竟层面上,杏树已经开了几千年的花了。就历史层面 而言,佛陀出生又死去了,而我们也不是佛陀;但在 究竟层面上,我们已经是佛陀了。所以和杏树接触, 就是一种与神接触的方式。在抽象观念中是找不到神 的,这一点很重要。神是通过具体事物向我们示现的。
有时我们祈愿,并看见祈愿实现了。有时我们 得到很强的结果,就好像神在说“是”。有时我们得 到“还不行”的回答;有时是“也许”,有时则是“不”。 这个“不”很难听见,但要知道这并不是神、佛陀或 菩萨的拒绝,而是传送的能量不够强,还不能改变情 况。我们还需要更多因缘。祈愿总是有结果的,只是 结果在程度上有所不同。
当回答为“不”时,并非我们的祈愿根本无效,它可能正在创造我们还无法看见的结果。通常我们并 不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但集体意识比我们更了解自己。例如,一个女孩想通过学校考试,她及家 人可能会积极祈愿,但她仍未通过。她或许认为她的 祈愿无效,但这次考试失败可能有某些道理——这次 如果失败了,或许下一次我们会更坚定,在人生的道 路上更能成功。
在越南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位聪明的年轻人 想参加官员的考试,他的成绩在所有考生中是最好的, 但当长官们讨论到他时都认为,虽然他考试成绩很好, 但还太年轻,同时也怕他的野心太强而磨练不够,所 以他们决定这次不录取他,等到下次招考时再录取。从表面上看,这样似乎很不公平。但国家需要培养在 各方面都很出色的年轻人,不只在智识上,而且在道 德操守上。这些长官们是依据这个原则行事的,他们 试图砥砺这位年轻人的野心。如果他的意志坚强,即 使还得等三年才有下次考试,那也不会太迟,因为他 还那么年轻。
人必须有很强的愿心,才能成为救苦救难的菩 萨,或是有能力济世报国的人。故事里的年轻人可能 很愤怒,并且怨天尤人,并就此放弃,但他继续努力 读书。三年后他又报考时,便通过了。然后他又参加 政府司法考试,也通过了,并开始报效国家。
当他第一次失败时,可能很痛苦,因为他当时并 不知道这都是为了帮助他成长及行事干练。当我们祈愿 时也是如此。我们认为并未得到所祈求的,而不了解我 们可能得到了别的,也许比原先祈求的还多,也许少些。 我们的佛性比我们更了解自己,它明白什么才是对我们 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