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与萧条

不幸的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创新浪潮和技术进步最终放慢了脚步,最终如同历史所表明的那样导致了经济大萧条。

这些大萧条大都发生在投资热潮减缓的全球性转折点上。例如,康德拉季耶夫称工业革命的转折点出现在1815年拿破仑遭遇滑铁卢、战争最终走向结束之时。伴随铁路建设的大潮,第二次浪潮的转折点出现在长期萧条时期,那是在1873年由费城的杰伊·库克金融公司的倒闭所引发的恐慌,以及随之而来的一段通货紧缩和低增长时期。随着康德拉季耶夫第三次浪潮的减弱,依靠电力、重型机械和钢铁支撑的许多经济强国最终发生了更大范围的崩溃和萧条。而第四次浪潮即大规模生产在1973年达到顶峰,于1973~1974年遭遇了股票市场的崩盘。

由于公司的业务发展在很多时候不进则退,一些重要的做事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衰退。例如,于1896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12家公司中,通用电气是唯一存活下来的一家。另一个存活下来的企业是电脑巨头IBM公司。但想要长久生存就必须进行彻底改革以应对每一次新的浪潮,目前我们正再次处于这一进程中。

熊彼特把这种不断创新的行为称为“创造性的破坏”;克里斯·巴本豪森则将其视做“新的产品和生产过程的观念,并在某种程度上基于旧的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消亡”。尽管这些衰落导致了经济衰退,但情况却远没有到令人沮丧的地步;这一时期其实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机遇。在历次创新浪潮之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做事方法会逐渐变得过时,同时与过去状况紧密配套的制度和经济结构也阻碍了创新的实现,那些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方法最终受到挑战。随着之前推动和维持数次浪潮的技术进步开始变得枯燥乏味和举步维艰,情况会变得非常动荡。尽管动荡的环境可能会使一些衔接显得重复,但也提供了一些全新的令人振奋的机遇。

这些新的衔接和联系都推动了创新。新的观念、资源和技术的结合能带来令人欣喜的结果。有时,这些联系形式存在于看起来不太相关的事物之间,在我们未曾想到的地方创造出更多的创新机遇来。例如,当你把一部手机和数码相机结合在一起时,你便不仅仅获得了一个可以拍照的电话,你还可以用它在全球范围内发送图片信息。

按照康德拉季耶夫和熊彼特原来的想法,每次浪潮都会持续50~60年。这个较长的时限是由基础设施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和各种经济社会制度的演化(即所谓的“制度惰性”)所决定的。但是,现在事态在加速发展,虽然到目前为止信息和通讯浪潮才真正经过30年,但是所有迹象都表明我们已处于一个过渡时期。难道说我们正在经历第五次浪潮的逆转或者正在见证第六次浪潮的诞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