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伪造的事实,捏造的数字(10)

将人的正常体温定为98。6华氏度,这一主张来自19世纪60年代末期德国物理学家卡尔·文德利希所作的研究。这个数字看起来非常准确、具有权威性,但它的精确性只不过是假象而已。有不少理由告诫我们不要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这个98。6华氏度。

文德利希或许篡改过他的原始测量数据。他相当含糊地宣称自己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精确度测量了100万人的体温。在汇总了所有的体温测量结果以后,他得出了最终结论,将人的“正常”体温定为37摄氏度——在世界范围内通用的一个美妙的整数级的标准体温结果。把37摄氏度这个美妙的整数级的标准体温结果转换为华氏温度值,即为98。6华氏度,而且不经意地让这个数字看起来更加精确。此外,文德利希是从别人的腋窝测量出体温的,所以即使他的测量是有效的、精确的,他对于“正常”的定义也无法适用于从嘴或其他地方进行体温测量的行为,因为这些部位的实际温度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人体的温度并不是各部分都是一致的,其结果取决于你所选择的测量体温的具体部位。这正是大多数人没有重视过的根源性错误。他们不会重视体温在一天中会随时段波动的事实,更不会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体温”可能差距甚大的事实。事实上,必须牢牢遵守的“正常体温”的精确定义本身就不存在,我们更不用把98。6华氏度这个貌似精确到0。1华氏度数量级的标准奉为金科玉律。然而,我们仍然会锚定这个魔力数字,甚至某些医学辞典真的把体温高于98。6华氏度的现象认定为发烧。大家赋予这个不切实际的貌似精确的数字极大的重要性,即使“正常体温”的定义本身就是不精确的,难以判定的,甚至是来自主观臆断的。这就是典型的“反统计”,尽管它已被信守了近150年。

由于“反统计”的难以捉摸性和持久欺骗性,它算得上是“数字的骗术”中一种极其危险的类型。即使“反统计”并不像“波将金数字”那样毫无意义,它们也会在现实中掺入大量的幻想成分。未能成功认识到计量行为本身的局限性,可能会相当危险,因为这样做有可能创造出一个看起来极为可信却与真实结果相去甚远的数字。

被精心包装过的数字

有很多办法可以用来耍弄“数字的骗术”。“波将金数字”创造出毫无意义的虚假统计结果。“反统计”故意忽略数字蕴涵的局限性,把数字歪曲成谎言。第三种方法则是“成果包装”,它与前两种略有不同。在人们施展“成果包装”的伎俩时,单独的数字依旧是真实可信的,而对数据资料的歪曲解释导致了“数字的骗术”的得逞。

超市工作人员对批发来的水果进行精心挑选,然后调整布局和位置,再将水果码堆,让质量一般的水果看起来非常诱人。同样,那些专门对数字进行“成果包装”的人也对数据资料进行精心挑选并作出安排和调整,并将它们美化成看起来准确、可靠并且足以支持最终结论的数字,即使这些数据资料、结论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最精通“成果包装”手法的人们甚至可以捏造出无懈可击的数字,然后故意把它们放入不合适的上下文中以便构成谎言。这是一种令人惊奇的、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骗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