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伪造的事实,捏造的数字(3)

“数字的骗术”有着凌驾于我们主观立场之上的权威性,这是因为我们对事物的不纯净性视而不见。数字、图解和曲线图都拥有貌似完美的光环,它们看上去似乎代表了绝对真实,似乎不容置疑,但这仅仅是错觉而已。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字,也就是那些我们真正关注的数字,是存在缺陷的,它们未必有着充分的依据,因为计量行为是有漏洞的。它们可以被人们随便改动、胡乱修补、熟练控制、刻意杜撰,甚至用来颠倒是非。而且这些谎言借助数字的魔力披上了标有“无可辩驳的事实”字样的神圣外衣,变得难以撼动。这正是“数字的骗术”显得如此危险的原因。

所有计量行为都不是完美的,的确如此。然而,某些计量行为会显得比其他的更加不完美。因此,所有数字并不是同样不可靠和易于出错的。某些基于非常可靠和客观的计量行为得出的数据可以相当接近绝对真实。而其他数据——那些基于不可靠的或者主观的或者荒谬的计量行为的数据——更接近绝对谬误。但是,一个具体数字究竟属于哪一种呢?这常常是不明显的。

可靠的数字应该来源于正确的计量行为,正确的计量行为应该是可以“复制”的——反复进行两次或者10次甚至500次计量,你应该每一次都得到相当精确的同一结果。正确的计量行为也应该是客观的——即使不同的观测者使用不同的计量仪器来执行同样的计量行为,他们也应该就结果达成共识。例如,对时间或长度的计量行为就是客观的、可以“复制”的。如果你把一堆跑表器分给一群人,让他们去看同一场比赛,比如说肯塔基州的德比大战,并且要求他们对比赛时间进行计量,他们就会向你汇报出几乎相同的结果(只要他们都能胜任这项工作)。假设整个体育场里的所有人都掏出不同的跑表器、闹钟来对比赛时间进行计量,他们几乎都能得到相同的结果,比如说,这次赛跑一共花费了1分45秒,各个结果之间最多会有一丁点儿差异。同样,如果你让一群人对铅笔的长度进行测量,那么他们可以采用直尺、卷尺还有激光计量仪来得到最终结果,具体计量方式也是无关紧要的。当所有计量行为结束后,这些人会达成共识,比如说,这根铅笔长4。5英寸,各个结果之间也最多会有一丁点儿差异。计量行为的结果并不会随着执行者、工具之类的因素的改变而更改,答案总是大致相同的。这就是正确的计量行为的本质特征。

另一方面,错误的计量行为会欺骗我们,使得我们相信错误的结论,甚至蓄意捏造的谎言。而且很多错误的计量行为也是很常见的。幸运的是,当错误的计量行为出现时,你总能发现警告信号。

当人们尝试对某种定义不清的事物进行计量时,警告信号就会出现。比如说,“智力”是一个含糊——没人能讲清楚它到底是什么——的概念,但这并不能阻止人们去尝试对它进行计量的热情。致力于给人们的大脑评分的行业早已成形,成百上千种测试问卷号称可以用来计量人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或资质。(试图加入著名的全球高智商人士联谊会门萨国际的申请人,必须提供自己完成30多种智商测试问卷所分别获得的分数,以便证明自己智力超群。)测试只不过是这个聚集亿万巨资的财富冰山的一角而已。在计量完你的智商后,有些公司会卖给你厚厚的习题集,宣称有助于你以后在他们举办的测试中得到更高的分数,以便“证明”你变得更聪明了。不可靠的相关产品随处可见,这些视频游戏、DVD节目、磁带和书籍据说可以让你变得更聪明,但它们都不是免费的。甚至英国广播公司也试图借助提升智力的风潮来获利。2006年,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一档电视节目承诺,你只要遵循预定的饮食规范,再解答一些开发智力的难题,就可以“在7天内将智商水平提升40%”。看得懂量子物理学的聪明的英国人的数量真的会突然井喷般增长么?这似乎不太可能。只要科研人员们还在就智力的本质争论不休,我们就不用过多地去思考如何计量它了,你完全可以确认“将智商水平提升40%”的说法是毫无价值的。事实上,我可以用人格担保,如果你对这些所谓的智力测试一概视而不见,你的智商水平就会立刻提升63%……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