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龙的谦虚,让中国人时时都能够正视到自己的不足。一个虚怀若谷的人,总会尽心尽力去吸取知识,这种执著的求知精神,也是一种中国精神。《庄子·天下》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南方有倚人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偏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弱于德,强于物,其涂隩矣。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虻之劳者也,其于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日愈贵,道几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宁,散于万物而不厌,卒以善辩为名。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
以惠施的才学渊博,对黄缭的提问,都能够娓娓道来,不假思索,这当然十分难得。但庄子对其却不以为然,因为在庄子看来,惠施一心求取超人之名而不懂谦逊,内心的修养十分薄弱,不能够安心认真地理解外界事物的规律,是十分可悲的。追求学问,务须严谨,对于将信将疑和完全怀疑之处,必须认真核查验证,通过不断验证得来的学问才是真正有用的学问。
韩愈《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学海无涯,艺无止境,知识是永远也学不完的。再渊博的人,其所掌握的学识也不过是文化汪洋之中的沧海一粟。因此,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是十分明智而又正常的事。孔子在《论语》中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便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治学态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思想观点之一。“不耻下问”,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因为怕难为情而明明不懂也不去问。
当自己比别人弱时,我们当然很容易把别人当作崇拜对象而请教;当自己明显比别人强时,在感情上还能够谦虚平和,虚心求教,则是一种难得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