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痛苦的互联网寒冬
2000年李彦宏创建百度时,国内的几大网站都是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市场完全空白,当时的中国根本就没有人掌握这种面向大众的搜索引擎技术。几家大门户网站最初使用的搜索引擎主要由美国公司或我国台湾公司提供,搜狐用的是美国欧姆龙公司的“Verity”,网易用的是美国的“Altavista”,新浪用的是台湾的“Openfind”,263用的是台湾的“龙卷风”,中华网用的也是“龙卷风”。但搜索引擎并不是门户网站的主要业务,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免费搜索引擎服务,只是当做提高访问量的招数,一次性花大价钱购买一套搜索引擎在经济上毕竟不划算。李彦宏于是看中了这个商机。按照李彦宏最初创业的思路,百度要做门户网站的搜索引擎技术提供商。
2000年5月,百度在风险投资商Peninsular Capital的帮助下卖出第一套搜索服务,每年8万美元服务费,买主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IT门户网站之一的硅谷动力,这家公司一直致力于IT信息与商务服务。Peninsular Capital是这两家公司共同的风险投资商。
百度的第一个客户很顺利地到手了,有了第一个客户样板,接下来百度凭借号称全球最大、最快、最新的中文搜索引擎技术,势若破竹地拿下了大多数重量级客户:2000年8月,开始为搜狐(Sohu.com)提供服务;10月,为新浪(Sina.com)提供服务;2001年1月,为263提供服务;2月,为Tom.Com提供服务。
在此期间,中国所有提供搜索引擎的门户网站中,80%以上都由百度提供搜索引擎技术服务。可以说,早期的百度用搜索引擎技术已经达到了“垄断”市场的目的。如果按李彦宏“技术改变世界”的理想,应该说他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在当时,百度即便是在“垄断”市场的情况下却还没有盈利。
百度怎么会在“垄断”市场的情况下还不能盈利呢?
原来,在当时,即便是新浪、搜狐这些大的门户网站,他们一年上缴给百度的搜索技术服务费用只有几十万美元,这样算下来,百度提供技术服务一年的总收入不过700万至800万美元,这个收入水平还不够人力资源和办公、管理费用开支,达不到盈亏平衡。
随着搜索引擎为门户网站带来越来越大的流量,来自门户网站用户的搜索请求量越来越大,为此百度的带宽和服务器都要不断升级。新生的百度更是被不断增加的费用压得喘不过气来。
雪上加霜的是,在2000年年底,纳斯达克股市突然崩盘,一直虚火旺盛的网络经济也在一夜间破裂。就在这一年,新浪、网易、搜狐三大门户网站都曾相继奔赴纳斯达克。然而紧随其后的互联网低潮,让他们陷入困境,财务状况不尽如人意,几大门户网站纷纷苦苦寻求新的盈利模式。
进入2001年,互联网业界又发生了太多惨烈的事情,大批的网站纷纷倒闭,各大网站都陷入了生存危机。搜狐股价跌至1美元以下,一度面临退市的危险,网易因误报合同事件被纳斯达克正式通知停牌。
在这种情况下,各大门户网站关心的不是如何购买到更优秀的网络技术,而是如何购买更便宜的网络技术。他们一个个都找到李彦宏,“你看,现在日子不好过啊,服务费能不能给打个折?”
百度从这些门户网站的身上已经不能收到更多的钱,连维持其研发力量的资金也收不到,李彦宏感到了这种商业模式的危机。李彦宏是放弃Inforseek价值几十万美金的期权回国创业的,他想创办的并不是一个平庸的小公司,而是一个在社会上能够产生一定影响力的公司。因而,他不得不考虑进行业务转型的问题。
关于百度的商业模式,李彦宏首先想到了面向终端网民服务的竞价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