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浪尖上的网络新霸主(1)

我国著名思想家、大文豪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会先于他人得到好处,也总会先于他人承担风险。

从搜索霸主到网络霸主,一路走来,百度在无限风光的同时却也麻烦缠身,比如,2005年的百度MP3侵权风波、2008年11月央视对百度竞价排名盈利模式的曝光等。一连串事件的发生,使百度遭受着是否流淌着道德血液的拷问,坐上IT行业霸主位置的李彦宏也被推上风口浪尖。

李彦宏作为一个敢想、敢为、敢作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先于他人看到商机所在,也总是先于他人付出行动,而在实践中一旦出了问题也敢于正视问题,并勇于改正错误。这使得百度能够在问题中前进,在探索中成长。

从搜索霸主到网络霸主

如果说李彦宏身上有什么特质的话,那么,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两个字:“韧”和“忍”。他有远大的目光,务实而谨慎,深藏不露地捕捉成功的时机;他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对时局能迅速地做出客观冷静的判断;他坚韧、历练、沉稳,厚积薄发促成百度的迅速崛起。

阻击Google,百度独占中文搜索鳌头

百度与Google是一对神奇的竞争对手,其竞争关系如同麦当劳和肯德基、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宝马和奔驰、耐克和阿迪达斯那样,依靠彼此的名声来深入消费者,赢得市场。对于百度登陆纳斯达克,有人高呼“中国的Google”。而对于Google进入中国,也有人笑谈是“再现百度”。所不同的是,百度和Google的竞争演绎的是一个中国小公司卧薪尝胆、以弱胜强的精彩故事。

2000年9月12日,Google开发其主站Google.com的中文界面,直到2003年,Google在中国搜索引擎市场上都占据最大份额。那时,Google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市场上都一直遥遥领先,根本就不把像百度这样的小公司放在眼里。2000年,李彦宏在创业之初,采取的是为国内门户网站提供搜索技术服务的模式,不久却发现这种模式只是“为他人作嫁衣”。从2001年起,百度开始自立门户。但在网站初创时,其日点击流量少得可怜。但李彦宏毫不灰心,他逐渐网罗到一批对互联网搜索技术有兴趣、也有激情的技术天才加入百度团队。2002年,百度成功实施了“闪电计划”,在用户体验上不断改进中文搜索技术,网民们开始发现使用百度搜索“很快,也很方便”。

从2003年起,Google在中国市场上的流量就开始落后于百度了。到2004年,Google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放下架子,开始与百度的“亲密”接触。施密特的如意算盘是想通过投资控制百度,从而兵不血刃地拿下中国市场。

2004年在百度上市前的1470万美元的融资中,百度接受Google 499万美元的投资,即Google拥有百度2.6%的股份。这在自负的施密特看来,作为美国搜索巨头的Google,拿下微小的中国百度,不过是早晚的事。

但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李彦宏当时接受Google的参股只是“缓兵之计”—因为在当时来说,Google的实力、财力比百度强上百倍,知名度、影响力也比百度大得多。若是直接拒绝,说不定会激怒对方,导致实力薄弱的百度遭到扼杀。因而,李彦宏是以一种隐忍的方式与施密特交往,对外界,李彦宏称百度和Google之间是“竞合”关系。而在与Google“合作”的迷魂阵下,百度加快开拓中国市场的步伐,积极地密谋上市。

施密特没有想到的是,在中文搜索引擎领域,百度竟然打着“百度最懂中文”的旗帜,一路攻城略地,赢得了稳定的用户群和较高的忠诚度。2005年首季,百度不仅在流量上远远超过Google,同时,也取得了不菲的营业收入。施密特闻之大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