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这样,施密特依然一相情愿地认为,2005年,Google将铁定进军中国市场,但具体的形式还要取决于与百度的谈判结果。因为当时像百度这样的新兴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前景一般有两条路:一条是走外资收购的路,一条是走独立上市的路。对于百度,Google也有两种选择:其一,Google单纯地持股百度;其二,双方展开深入合作,Google将拥有百度更多股份,甚至成立合资公司。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施密特于2005年6月秘密赴京,直奔百度总部—中关村理想大厦12楼。在那里,施密特对李彦宏威逼利诱地说:听说你们要上市,我们是刚刚上市,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下经验,那就是上市真的不好玩。你的公司现在规模这么小,你肯定不希望受这么多约束。我们可以收购你的公司,也可以再给你追加投资,你不要上市了。然后他开出了很优惠的收购条件。让施密特没有想到的是,眼前的这个形象阳光俊朗的小伙子竟然突然间变得强硬起来。对于施密特开出的条件,李彦宏毫不动心,他只是更坚定地希望百度能走独立发展的路,并能在美国纳斯达克顺利上市。
百度很快向外界发布了一则让施密特震怒的声明:“百度的中文搜索技术是强大的,人才是最好的,渠道是最完善的。”而这恰恰是Google在中国的软肋之一。
施密特终于发现自己失算了。在收购百度的计划落空之后,他迅速推出了自建中国区总部的计划,并冒着与微软正面冲突的的代价挖来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Google希望,熟悉中国市场的李开复,能够打造出一个中国本土化的Google。而Google抢在百度IPO之前发布“启用李开复”的中国策略,不过是想在资本市场和公共关系上力压百度,这样,美国投资者就不会看好百度的前途,让百度在资本市场摔一个大跟头,最终让百度乖乖就范。
但随着百度在纳斯达克的成功上市,施密特的如意算盘落空了。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其股价借着Google的东风一路飙升,涨幅甚至超过了Google在头一年上市时的风光。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李彦宏对于百度上市做了更周全的布局,彻底断绝了施密特收购百度的后路。为了防止施密特的恶意收购,李彦宏特地推出了一个针锋相对的“牛卡计划”,使Google无法用收购来有效控制百度。
不可否认,百度的成功上市是借助了Google的概念。百度搜索引擎在国外一直被称为“中国的Google”,据此,有人认为纳斯达克的投资人疯狂投资百度的最重要理由在于:它是Google的中国翻版。
对这一点,李彦宏也毫不否认:百度之所以接受Google的小额投资,主要是从提升百度品牌的角度考虑的。不是Google选择百度,而是百度选择了Google。因为,百度已经确定要在美国上市,美国人对Google非常了解,而至少在上市之前,大多数美国人是不知道百度的,更不用说深刻了解。如果百度有Google这个股东,就会让美国人相信百度的确是非常优秀的,否则Google也不会参股,这就间接证明百度是最好的中文搜索引擎。
百度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李彦宏离他的互联网梦想又近了一步。从此,百度在美国声名鹊起,在中国,百度超越了Google,得以坐上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的第一把交椅。
不仅如此,在随后的5年时间里,百度在中国日益深入人心。而Google在百度上市的第二年,即2006年的4月12日正式进入中国,时隔短短4年,Google于2010年3月23日发表声明,其在中国内地的搜索业务已转至香港。Google因水土不服终于撤离了中国内地,百度依靠实力打败了国际搜索巨头Google,至此,百度中文搜索的霸主地位更加稳固。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像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几年后最终攻破吴国国都,俘获吴王一般,李彦宏和百度在经历了一番劳筋骨、苦心志的“苦痛”后,终于享受了属于自己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