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经验的政治经济解读(16)

还有人提出,户籍改革涉及子女教育、劳保、社会等诸多问题,会形成政府财政投入的新要求,那么,重庆为什么有底气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户籍改革?这是不是一种冒进或蛮干呢?还有很多人担心,大量农民工获得户口进城后是否会形成贫民窟,或者城市是否有能力可以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这同样要从政策互补性的角度来看待。在住房方面,如前所述,《规定》中3 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三分之一是为农民工准备的,因此并不会形成贫民窟,这是民生政策之间的互补性的一个表现。

就业问题的促进措施同样体现了政策互补性。“十大民生工程”的第九条提出,要“发展6万户微型企业,新增30万就业岗位”。微型企业是指就业人员在20人以下、注册资本金在10万元以下的企业;创业者一般属于中低收入者。对于微型企业,重庆市政府决定给予50%的资本金补助(这类补助是不需要还的)。重庆市国资委提出连续五年每年从国有资产的经营收入中拿出1亿元来进行微型企业资本金补助。财政局等部门也会采取相应措施。清华大学的崔之元教授把这种做法称为“间接社会分红”。

政策互补性还体现在重庆市委、市政府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作为主抓的十项民生工程:“培养照顾好130万[54]农村留守儿童,解除外出务工群众后顾之忧。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切实解决好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新增农村寄宿制学校400所,建立针对留守儿童特点的培养模式,采取代理家长、亲情室、托管中心等措施,让重庆留守儿童健康茁壮成长。新建115所中小学,基本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和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逐步推广学生饮用奶(鸡蛋)计划,为非寄宿贫困生提供‘爱心午餐’,不断改善青少年营养状况。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行中职免费教育。保持财政性教育投入占重庆生产总值的4%,重庆中小学标准化达到60%,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55]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在城镇有稳定收入和固定住所的170万农民工可转户,同时将有50多万农民工子女成为城镇居民,同等享受城市教育。重庆市教委表示,转户进城人员子女就学的保障工作将成为该部门2011年着力主抓的十项重点工作之一。

与随迁子女不同,农民工托留在家乡的子女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来自不完整家庭结构的亲情缺失。因此一切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培养活动,都旨在最大限度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与偏差,最大限度地降低父母外出务工对孩子成长可能造成的伤害。重庆市在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方面探索出了六大教育模式,即农村留守儿童代理家长模式、农村留守儿童寄宿之家模式、农村留守儿童教育“4+1”模式、农村留守儿童托管家园模式、农村留守儿童亲属代管模式和农村留守儿童亲情联线模式。

重庆市应对农民工子女问题,以国家层面的解决思路为基础,在具体对策上进行了发展、在实践行动上取得了创新,为探索城乡统筹解决农民工及其子女问题提供了颇具代表性和推广性的模式和理念。尤其是面对严峻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构建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支持网络,重庆的有效尝试和经验为全国留守儿童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参考性和指导性意义,也在全国破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问题过程中具有先导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