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人生的感悟(序)

张颐武

徐林正的《单车万里走丝路》是一部生动的个人游记,也是一个个体生命的心灵史的一章,徐林正从事媒体工作多年,但在大地上自由地行走则是他的夙愿。他始终有一种行走的激情,希望自己通过行走来面对中国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希望通过行走来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这里的关键是行走,是和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的“相遇”,这种相遇的意义在于它是切入社会和人生的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的角度,也是通过偶然来体会和感受生命的必然的一种方式。相遇是生命和自然、文化、生命的正面接触,也是自我的心灵和世界的契合。于是,徐林正是幸运的,得到了通过漫游而与人和世界直接接触的“相遇”的诸多机会。这当然并不是说我们平常就不接触生活,“到处有生活”的说法无疑有它的现实的根据,即使像普鲁斯特这样终身隐居,生活面狭窄的人,也可以写出伟大的作品。体验、观察人性并不是只有唯一的一种方式。但确实我们的经验都有不足之处,我们也还是需要了解更多的社会的面貌和不同的人的想法,所以旅行使得我们视野开阔,头脑清晰,能够了解大千世界的丰富,芸芸众生的复杂,旅行是通过自己和更广阔世界接触的最好的也最有效的方式。徐林正已经出版了《骑车走运河一》书,那部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用平实生动的笔触详细地记录了他沿着运河骑车行走的历程。他的记述的特点是详尽切实,具体而微,留下的是运河流域的当下的现实情境和人情风俗的真切的描述。这部《单车万里走丝路》则比起走京杭大运河更加有趣和生动。大运河还是在中国东部的汉文化为中心的区域行走,而走丝路却是对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直接体验。他未必是想到这样做的唯一的人,但他的不可替代之处是他走得认真,记得细致。我们的旅行常常是“快”行,往往通过飞机火车等现代工业化的交通工具来进行。我们已经很难用自行车走长路了,但徐林正却能够。

徐林正最为独特之处是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人们的现实的生活样态实实在在地写得生动具体。他的走法和当年开拓丝路的古人不同,古人是由东向西,从汉文化的中心地带走向西域。而徐林正则是一种回溯式的写法:“从中巴边境红其拉浦口岸出发,穿越新疆帕米尔高原、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罗布泊和青海盐碱地、甘肃河西走廊、渭河流域(秦川)最后到达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在这样的骑车旅行中,徐林正观风土,用自己的眼睛直接观察每一处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尤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和风俗着墨生动,刻画入微;看民情,用自己的视角看当地人的生活,与当地老百姓接触中体会人心,观察世态。这些既像是人类学、民族学的“田野工作”一样耐心细致,一丝不苟,却又有作家的主观感受、情绪和心理的体会。既有学者的严谨深入,却又保持了作家的情怀和诗心。这些让这部书有了一种独特的、和他人的写作不同的形态。

他的这部书写作最核心的特点就是从细节出发,不厌其烦地从最基本的饮食文化入手,将每个地方的美食写的格外具体。从自己的每一顿饭的感受出发,记录了从味觉开始的最直接的感受。同时无论山川景物,人物风情,都尽在其中,详加刻画,状物写景,刻画性格,往往寥寥几笔就写出了精彩。这种细节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可以作为我们旅行的指南书,又可以留下当下中国生活的最真切的历史记录。当然徐林正的这部书在重视细节的真实的同时,其实还有作者的大情怀和大目标。中国在当下所经历的历史的深刻变化其实已经引起了各个地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的大变化。一面是剧烈的城市化在改变中国的形象和生活形态;另一面是传统的农村或原来的边远地带也开始了大变化。这些变化既在中国的大都会体现了出来,更在边远的农村和乡镇体现了出来。全球化在改变中国,使得三十年来中国有了快速的发展和变化,而今天中国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全国化”的进程。这一进程,就是使得全国发展在东与西、贫与富、大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不平衡有了深刻的改变。而徐林正的行走正是对于这一“不平衡”性的深切观察,他的思考和探究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其实已经反映出当下社会的现实。他所看到的中国西部的最真实的、第一手的经验有很大历史的价值和意义的。他记下了此时此地中国西部在变化中的有价值的横断面。这些对于我们深切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各族群的关系,了解中国社会当下和未来的诸多发展的趋势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徐林正的写作其实是由小见大,体现了一个行走中的作家的历史的担当和责任。

这部在行走中写出的书值得我们大家认真阅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