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是现代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民国初年,曾任教育总长,对全国教育进行了一些改革。因袁世凯实行专制,妄图复辟帝制,蔡元培愤而辞职,在袁世凯死后,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就任校长时有着明确的思想,他说:“吾人苟切实从教育着手,未尝不可使吾国转危为安。而在国外所经营之教育,又似不及在国内之切实。”[1]也就是说,教育救国,即通过改革教育,培养人才,以达到救国的目的。因此他上任之初,就决心对北京大学进行全面整顿,把当时暮气沉沉的旧式大学办成新式的名副其实的全国最高学府,为国家培养医国救民、改革社会的有用人才,改变过去北大学生视就学为做官的传统意识。蔡元培到校的第一次演说,就开宗明义地阐明自己的办学宗旨,强调:“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2]指明了北大以后改革的目标。
为了贯彻新的教育方针,蔡元培对北大进行了全面的整顿和改革,尤其是致力于引进新人和培养学风,积极引用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到北大任教,培养学术研究气氛。为打破学校暮气沉沉的学风和师生浓厚的封建意识,制造学校新风,培养学生的新思想,蔡元培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他对广大师生强调:“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它们自由发展。”[3]为了打破北京大学旧有沉重的暮气,他积极罗致具有新思想的人才。到校不到十天,他便聘陈独秀到北大任文科学长,并把当时开一代新风的《新青年》杂志也迁到北京大学,又聘请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担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历史学教授。还聘请鲁迅兄弟、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杨昌济等到北大任教,同时又罗致了一批刚从国外学成归国的新型学者,如胡适、李四光等充实北大教师队伍。一时之间,北京大学成为新式人才的汇聚之地。为了树立学术研究的风气,蔡元培也注意罗致和保留了一些有一技之长或学有根底的传统学者,著名的经学大师刘师培、黄侃、陈汉章、朱希祖等继续留在北大任教,研究和传授以经学为主的传统国学。这样,新旧学者汇集北大,迅速开创了北京大学互相激荡、共同发展的一代学风。
蔡元培不仅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全面整顿,开创了北大新学风,使学生学习有了适宜环境,而且注意训诲和奖掖学生,培养学生努力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态度。傅斯年在学生中出类拔萃,更是很早就受到蔡元培的赏识和器重。1918年8月,傅斯年上书蔡元培,对当时大学分科提出了不同意见。
[1] 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录》下册,新潮社编1920年版,第29页。
[2] 许德珩:《为了民主与科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版,第19页。
[3] 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沈善洪主编:《蔡元培选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34~3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