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孩子为什么不听话(3)

 对孩子命令过多,忽视与孩子沟通

晓芳上初中二年级,这次考试没有考好,正在和爸爸闹别扭。

一天吃完晚饭后,晓芳放下饭碗拎着包就要往外走。

“吃完饭就走,也不帮助妈妈收拾收拾。”爸爸本来就对她学习不争气又爱和同学外出闲逛窝了一肚子气,再加上晓芳不以为意的态度,实在憋不住了。

“干吗这么大的火气?”晓芳有些不耐烦。

“你以为这家是你的旅馆、饭店,你妈工作了一天,回来还要做饭、洗碗。你呢?家里的活儿一点不干不说,学习也不用功。”

“还不就是这次考试考得不好吗?也不能因为考得不好,就不让我出去了。”

“既然知道考得不好,为什么不在家待着看看书,还要到外边瞎溜达?”爸爸说话口气越来越重。

晓芳也不示弱,“谁瞎溜达?”她顶了一句。

“说你还没说完呢,你犟什么?再犟就不让你出门!”

晓芳的牛脾气也上来了:“我和朋友约好了,必须要走!”

“你今天要是出门,就不要回来了!”爸爸的话音未落,晓芳已经“砰”地把门摔上,扬长而去,根本就不答理爸爸。

通过看上面的故事,我们知道:争吵只是解一时之气,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晓芳的爸爸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是失败的。他非但没能阻止晓芳外出,反而使父女之间的矛盾更深。有些家长可能会问,是不是为了避免和孩子争吵就不得不放任其自流?当然不是。孩子有了问题我们必须管,但管的时间、场合和方式很重要,要管就要管出效果。

(1)应当简明扼要告诉晓芳自己的担心,并专门找时间和女儿交换自己的看法。比如可以说:“晓芳,我对你上次的考试成绩非常不满意。你晚上有空吗?我打算和你好好聊聊。”

(2)不应当在气头上说些“赌气”的话,这样既伤了孩子的心,还给了孩子任性的借口。晓芳爸爸这样的做法效果不好,主要原因是家长尚未作好充分的考虑,在气头上不能客观地考虑问题,容易说过激的话。

(3)如果从关心的角度心平气和地和晓芳谈,她肯定不会跟老爸顶嘴并夺门而去。比如:“晓芳,今天的作业完成了吗?如果和朋友约好出门,要多加小心,不要玩得太晚,让爸妈担心。”

孩子逆反期到来,未能及时引导

李明是一个14 岁的男孩。他从小就是个十分乖巧的孩子,但他最近的行为却让妈妈非常头疼。不知为什么,李明突然变得不听话了。

妈妈让他做家务,他不干;妈妈让他做作业,他却偏去看电视;妈妈不让他跟坏孩子玩,他偏天天跟他们泡在一起;妈妈不让他上网吧,他却跟同学逃学去游戏厅。他的成绩也一落千丈,由原来的全班前五名落到了倒数第三名。

妈妈实在对李明没办法了,而爸爸呢,就会板着脸批评李明。

但随着批评的增多,李明的逆反情绪也开始升级了,开始公然对抗爸爸。他不让爸爸进他的房间,不许爸爸动他的东西,而且脾气变得暴躁,动不动就发火、骂人、毁物。一天,他用旧报纸在厕所里点火,妈妈劝止他,他就和妈妈大吵起来,并扬言要改名、单立户口、自己独立生活。

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对父母有明显的“对抗”心理,即你越是要求他这样,他偏不这样。这种情形最容易引起父母的恼火。

而父母越是恼火,越对他训斥,越会增加他的反感,直接影响到与父母之间的正常关系,甚至将叛逆性格发展到极端,导致人格和行为的不健康。近年来,社会上屡次发生的青少年逆反期杀亲案、出走现象、自杀事件无不说明,如果在这一特定时期引导不当将会发生非常惨痛的后果。所以,在逆反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以疏导为主。下面是教育专家给家长的建议:

(1)要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逆反时,不要与孩子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和引导方式。平时在家中要创造和谐、温馨的环境,在饭桌上或其他闲暇时间家庭成员之间就像与要好的同事、朋友在一起一样能畅所欲言,这样你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环境和恰当的氛围中给予孩子恰当的引导,进而帮助孩子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2)多与孩子心平气和地交流。

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对孩子给予相应的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才能调动和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进而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我们在与孩子交谈时,千万不要着急,不要强迫孩子,要让孩子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当听到孩子的想法后,父母要适时地给孩子讲一讲自己受过什么样的苦,遇过什么样的困难,是怎么扛过来、挺过来,甚至熬过来的,以积极的心理和行为给予孩子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让孩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之中去。

(3)要帮助和鼓励孩子进行换位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难免和孩子发生矛盾,这些矛盾冲突也易引发伤心、气愤等不良情绪,若不及时消除,就会导致孩子的抵触心理,甚至激化双方的关系。面对这种情况,最理智的办法就是帮助和鼓励孩子进行心理换位——假设你是爸爸,我是孩子,我现在对你这样,你会怎样处理呢?这样一来,孩子就会置身于父母的立场去思考、去感受,就会发现父母的难处,就会逐渐理解父母。

(4)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分析他们感受和需求。

当孩子向你谈他感兴趣的问题时,要集中精力听,不要似听非听,或者一面做事一面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孩子打个招呼,以便孩子能谅解。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孩子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充分了解他们的看法,分析孩子背后的感受和需求,并充分考虑,然后用朋友式的商量口吻,语气平和地与孩子交换意见和看法。不要只是唠叨说教而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

(5)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放手让孩子去做事情。

对孩子做的事,不要每件都去指手画脚,许多事可以放手让他们去独立完成。父母要做的就是经常关心他们,给他们出主意,提供信息资源。事实上,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并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和程度与过去相比有所改变。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当父母告诉自己该怎么做人做事时,他非常顺从,也乐意听。而进入青春期后,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是个“小大人”了,可以自己做主了。这时候,父母再像以前那样告诉他们遇事该怎么办时,他们就会表现得不耐烦,甚至出现逆反心理。他们需要的是父母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信任他们,支持他们。

(6)对孩子所做的任何事要尽可能宽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青少年时期是最容易犯错误的时期,要尽量指导孩子少犯错误,但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不犯错误。如果要求过高,就容易让孩子逆反。即使是家长一次偶然的过火行为,也容易在孩子感情上留下长期的伤痕。家长在批评孩子时,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鼓励孩子说出改进意见,同孩子一起分析每种方法的利弊,让孩子自己作出选择。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