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类起源(1)

1959年,东非奥杜瓦伊峡谷(OlduvaiGorge)。

这真是异常炎热的一天。回到营地后,路易斯·利基(LouisLeakey)躺在帐篷里,忍受流感的折磨。与此同时,在深谷里,在一把沙滩遮阳伞的保护下,玛丽·利基(MaryLeakey)正忙着发掘一小处散落的碎骨和粗糙器物遗存。在花了几个小时刷掉表面的干土后,她突然发现了一段上颌骨,上面的牙齿极似人类。玛丽拿到眼前细细端详了一会儿,旋即便跳上她那辆路虎,飞快地开回营地。“路易斯,路易斯,”她大喊着冲进帐篷,“我终于找到‘篮球男孩’(DearBoy)了!”路易斯一听立刻翻身下来,顿时将流感抛诸脑后。之后,两人一起发掘出一具令人震惊的人类头盖骨残余。利基夫妇将其命名为鲍氏东非人(Zinjanthropusboisei),即东非人鲍氏种,因为他们的赞助人是鲍伊斯先生。利基夫妇的这一戏剧性发现,使人类进化研究从一门业余科学成为一部国际性的侦探小说。

人类和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如大猩猩(gorilla)和黑猩猩(chimpanzee)之间确切关系的本质,即人类起源的问题,被生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ThomasHuxley)称为“问题的问题”。自科学诞生之日起,科学家们在从人类起源之初开始追溯其复杂多变的进化史时,便被卷入了公开的论战当中。起初,他们使用的是简单的阶梯式进化体系。现在,这些理论已经让位于一种高度试验性的早期人类进化研究,该研究借助化石样本重建进化关联,但在处理原始碎骨时往往困难重重。这里涉及细致谨慎的鉴定,详尽的解剖学比较,不同特征性质的权衡,以及年代学和地层学的评估。使问题更加复杂的是,距今500万~100万年前的化石资料异常稀缺,它们仅仅代表了不足2000个个体,其中的大多数是发现于化石遗存丰富的南非洞穴中的单个牙齿化石。头骨碎片和下颌骨非常少,而二者是所有化石发现中最具价值的。我们的祖先在这400万年间所经历的巨大变迁,如今只能透过残缺不全的古生物学镜头窥见一斑。我们知道,这一时期的热带非洲地区涌现了许多种人族(hominin)形式。但是,它们中的哪些是人类的直系祖先呢?我们只有通过了解尽可能多的物种才能在人类的进化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而这一任务几乎才刚刚起步。在本章中,我们将检视围绕人类的生物和文化进化展开的一些争论,探讨我们最初的祖先是如何生活和行为的。

2.1大冰期(180万年~15000年前)

人类的故事开始于地质学年代上的早期,即新生代(Cenozoic)较晚一些时候,哺乳动物(mammals)的年代。在地质学年代的大多数时间里,气候都比现在要温暖。在约3500万年前的渐新世(Oligocene),随着南极洲周围一条浮冰带的形成,全球降温的最初迹象出现了。紧随这一变化而来的是距今1400万~1100万年间全球气温大幅度下降。随着温度的降低,高纬度地区的高地上开始形成巨大的冰原。约320万年前,北方大陆上也出现了大冰原。然后,约250万年前,正当人类首次出现在热带非洲时,冰河作用(glaciation)加剧了,地球进入了一个气候频繁变动的时期,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些变化在第四纪(Quaternaryperiod)即更新世(Pleistocene)时期达到极致,这一时期始于至少180万年前,是地球历史上距今最近的一个间歇期,有时也被称做“人类时代”(AgeofHumanity)。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即大冰期(theGreatIceAge),地球上的大多数地区都出现了最早的人类。冰期的这些重要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为进化史上最重要的几个时期提供了背景。

“冰期”一词为人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冰封大地,寒气入骨,低至零下的气温将地球拖入了一个漫长的深度严寒期。实际上,更新世期间,全球气候经历了从温暖到极寒之间的频繁变动。上升的深海岩心(deepseacores)为冰期气候制造了一幅复杂的图景(表2-1)。这些岩心显示,直到80万年前,气候冷暖变动幅度还是相对较小的。但从80万年前开始,每隔9万年(误差为2万~4万年)就会出现一个极寒期。许多科学家认为,引发上述变化的是长期的天体循环,尤其是地球公转轨道上那些影响地球接收太阳辐射的季节性和南北性变化的天体循环。

在至少九个冰期中,北欧和北美都被巨大的冰原覆盖,其中最后一个冰期仅仅在约15000年前才消退。间冰期(interglacial)并不频繁,期间气候与当今持平或略高,持续的变动迫使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迁离其最初的栖息地。当寒冷期到来时,动植物逐渐迁徙到海拔更低、更温暖的纬度。动物们慢慢朝着更适宜生存的地区扩展,并与当地动物相融合,出现了由新的生物组合构成的新群落。例如,据古生物学家比约恩·库尔滕(Bj?觟rnKurten)估计,在过去的300万年里,欧洲和亚洲邻近地区进化的哺乳动物物种有113种之多。这种不断重复的融合自然从多个方面影响了人类的进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