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抗战道路(17)

18日,国民政府发表《维护领土主权及行政完整的声明》,以严正立场昭告世界:

中国政府于任何情形下,必竭全力以维持中国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任何恢复和平办法,如不以此原则为基础,决非中国所能忍受,同时在日军占领区内,如有任何非法组织僭窃政权者,不论对内对外,当然绝对无效。〔43〕

同日,蒋介石由洛阳返南昌,发表感想说:

自我拒绝日本媾和以来,使日本不得不发表声明不与国民政府为对手之主张,此其于政略上,彼为被动。而我乃取得主动地位矣。且可使国内主和者断念,内部更可团结矣。昔者宋人亡于外寇,乃由主和者日盛,主战者日衰之故。余之刻苦奋斗,不惜牺牲,誓以生命报国,就足以使岳武穆未伸之壮志终得伸张于七百载之后。虽然甘心为秦桧者,恐未易完全断念,吾益当努力图之。

就在这一天,日本政府命令驻华大使川樾茂回国。蒋介石于是在20日命令驻日大使许世英回国。这样,中日两国之间的协商途径,业已完全关闭;中日两国的外交,实际上断绝了。

此后,日本积极着手去建立一个使它能够“与之更加充分地合作”的政府。然而,时至1939年,当寄有一线希望的新中央政府即将成立时,日本看不到任何结束战争的迹象,而它已明显感到了国家力量的不足。陆、海、外三省一致认为,事变已走进了死胡同,必须寻得一个解决办法。走外交路线,“使蒋介石孤立”,成为反复考虑后的结果。具体办法是切断从外部对蒋介石的援助,其目的不仅在切断援蒋物资,还在于切断蒋介石对日战略上的依靠——和各国的联系,由此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给蒋介石以打击。

当时,欧洲局势正日趋紧张。在德国积极扩军备战的情况下,苏、英、法等国因急于准备应战,尤其是英、法两国为维持其在远东的领地,不想得罪日本。苏联则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一方面刺激日本向南发展,以引致日本和英、美对抗;另一方面又表示有意改善苏日邦交。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向蒋介石提出了和平劝告。

苏联驻华大使潘友新曾对蒋介石说:“日本不久有可能动员其海军对英宣战,中国应乘此机会对日本以有利条件讲和,待将来日、英两国精疲力竭时,可在苏联的支援下收复华北。”〔44〕

1939年4月12日夜,英、美、法三国大使一同会见了蒋介石和外交部长王宠惠,劝告“及时对日媾和”〔45〕。

英大使说:

目前英、法要以全部力量挫折德国的野心,无暇顾及中国。英、法不愿中国灭亡,所以再三劝告采取对日和平方针。日本方面在英、法、美的监视下,也许不会提出过苛的要求。中日若真能达成和平,则英法对远东各国就可以安心了。对中国方面来说,也会使巨大的损失减到最低限度;如果加紧建设,不难恢复到战前的状态。愿委员长及中央政府执政诸贤达再次考虑。

法大使说:

上次本人奉本国政府之命,会同英大使劝告贵国应与日本媾和但未见成效,以后本人也曾一再表示愿贵国的和平能及早实现。问题只在于条件。现在法国面临欧洲危急,在不得已时为了维持法属印支的安宁,停止滇越铁路的运输也未可知。若走其他路线则代价太大。因此,中国要想避免巨大的损失,只能与日本和解。现在中国有友邦的支持,和日本立即举行和平谈判,决不会损伤中国的名誉,将来万一无人支持而继续抗战的话,无可避免地将蒙受更大的打击。

美大使说:

我代表本国政府向贵国进行忠诚的劝告,即日停止战争,在英、美、法三国援助下和日本进行谈判。如果很快达成停战协议,中国因有英、美、法的援助,日本绝对不会提出过苛的或极不合理的条件及要求。愿中国政府对此再三加以考虑。

蒋介石答复说,英、法、美三国的和平劝告是不可能实现的。他强调要和平,日本必须先撤兵。

进入6月以后,日本外务省积极推进封锁援蒋路线的交涉,这被视为是促使英、美斡旋中日和平的行动。其后,当英美逐渐面临日本南进的威胁时,他们更希望中国军队能有力地将日军束缚在中国大陆上,而不是蒋日和谈。于是,英美对日华进行调停的提议,犹如泡沫般消失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