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本(11)

蒋介石到日本后的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他与一批留日人士合作创办了《军声杂志》。从蒋介石在《军声杂志》发表的文章来看,这时的蒋介石,已能从当时复杂的国际霸权关系中认识中国的军事问题。当时,中国处于清政府垮台、中华民国初建之际,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的国际局势非常恶劣。在辛亥革命爆发之际,日本就制定了不希望出现统一的中国、不希望中国成为民主共和国、必要时出动武力干涉中国革命的方针〔35〕,后来虽然因为形势的变化日本的这一图谋没有得逞,但日本加紧了对内蒙东部地区的侵略计划。俄国则乘中国革命所造成的自顾不暇情势,策动外蒙脱离中国,加紧侵略中国西北新疆和内蒙西部,英国则图谋中国西南边陲西藏,中国的边疆危机正在加剧。这一情景,使远在日本、脱离了国内政治斗争的蒋介石,反倒能够观察和思考得更加清楚。面对此景,中国应该怎么办?

蒋介石经过观察后,在《军声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发刊词中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当时的国际关系是一种“各国抱殖民政策,以兵力为后盾”的格局,在此情况下,20世纪以后,太平洋沿岸将成为各强国驰骋角逐之场,在他看来,真可谓“祸在眉睫”,因此,他和以往那些具有民族生存危机感的国人一样关注中国的国家安全,而明确提出了“我人必讲求保国之道”问题。既然世界各强国依靠强权在我中华土地上角逐,那么依靠世界公理与他们争平等和独立是无法办到的事,因此,俾斯麦提出的“铁血主义”正是中国可以效法的良师。站在国际竞争的角度看中国辛亥革命的发生,表面上是对内的革命,就实质上而言,则是对外要求民族独立的革命。而对外要求民族独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军事。中国的军事问题应该特别注意六个方面的关键性问题:第一,提倡尚武精神;第二,研究军事理论和学术;第三,详议征兵办法;第四,讨论国防计划;第五,辅助军事教育;第六,调查各国军情。最后,蒋介石特意警告国人,应提早在军事上做好应付列强宰割中国的准备。〔36〕

接着,蒋介石在《军声杂志》上连续发表了《蒙藏问题之根本解决》、《征蒙作战刍议》、《巴尔干战局影响于中国与列强外交》、《军政统一问题》、《革命战后军政之经营》等文,表达其对内对外的看法。根据当时的国际格局和俄、日、英对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野心及其活动,蒋介石认为中国的主要敌人为日、俄、英三国,其中以日、俄最为危险。对于日俄两大敌国,他主张先专意对俄,对日能退则退。因为俄国当时正出动武力并策动外蒙独立,直接威胁到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因而,主张调东南各省重兵,征蒙敌俄,以平定蒙乱,遏止俄国的扩张。当时,国际关系中的世界性焦点也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他对有“世界火药库”之称的巴尔干问题与英、德、法、意、奥等列强关系进行了探讨,据此提出中国政府应采取的外交手段。对于国内问题,蒋介石关心中国的军政统一问题,期望在中国建立一个统一高效、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内制止纷乱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对外抵御瓜分之祸。蒋介石的上述认识虽有其局限,如对日本主张绥靖、对当时的北京政府抱有幻想,以及因其过分强调中国军事和军政统一问题而带有专制思想、缺乏时代的民主气息;但就蒋的整体认识看,他提出了统摄全局的国际战略思想和国家治理方略,表现了蒋介石的胸怀和见识,并不是一般的军人所可具有的。

蒋介石到日本是为暂避陶案,并非真意留学,因此,他在日本停留一个时期感到陶案追凶风头渐息后,于1912年冬回国。因此,蒋介石这次日本之行,实际上与日本人并未真正发生关系,只是借日本之地以保其安全。但是,蒋介石这一时期在《军声杂志》发表的文章中却体现了他慑于日本军力而流露出“惧日”的倾向。这不能不是蒋介石踏上日本国土后,根据切身体验而产生的自卑意识。回到国内后,因陶案关系,蒋在一个时期内仍不敢在军政界公开露面,时常混迹于花巷青楼。在无聊之际,为了激励自己,蒋介石研读曾国藩等人著作,以加强修身克己的修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