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魏配合秦军乘楚国国内空虚,攻占楚地邓(今河南邓县与湖北襄樊北之地)。丧师失地的楚怀王被迫割丹阳、汉中两地向秦求和。《史记·楚世家》:
(怀王)十七年春,与秦战于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余人,遂取汉中之郡。
《史记·秦本纪》、《史记·韩世家》、《史记·张仪列传》、《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和《战国策》、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都记载了秦取楚汉中这件事,这次秦取楚汉中的丹阳之战,就在今日的丹江口水库淹没之地。
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对楚怀王的昏庸误国之策极为愤怒,为这次战死的将士写下著名的祭歌《国殇》,表示了自己对忠勇将士的深深敬意: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199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淅川白岗岭上,发现了75座很特别的墓葬,这些墓的主人身边没有什么陪葬物,但几乎清一色地携带着各式兵器,其中5座墓的主人身边都有锋利的铜剑陪葬。这么多墓葬在1500米长的岗脊上一字形排开,如同士兵列队,墓主人头部全都朝着楚国古都丹阳。经考证,这里埋葬的就是秦楚丹阳之战中牺牲的楚国将士。这些将士们活着时为楚国而搏杀,死后魂魄不散,为表示对楚国的忠诚,他们的头颅全部朝向楚国的都城丹阳。
值得关注的是关于秦取楚“汉中”的记载,它牵出一桩历史公案,即楚汉中在哪里,它是不是今日陕西之汉中?据张港《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的考证:
战国时代的汉中,并不是今天的陕西汉中,战国汉中的位置应该是现在湖北西北部郧阳地区、陕西西南部安康地区,与今天的汉中完全无涉。战国时代的汉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是秦楚两个大国的接触点,是政治军事的斗争焦点;汉中还是楚人的发祥地。确定战国时代楚国汉中的正确位置对于战国史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
楚国最强大时,曾经攻取了其西北的许多小国,但是势力并没有达到汉水上游,即现在的汉中。楚曾筑方城以为西北部边防,方城的位置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大致是沿伏牛山西行而南下的围绕南阳盆地的一个半环状的长城。秦楚两个大国之间本来有一个庸国作为缓冲,庸国的位置一般认为是在现在的湖北竹山一带。《左传》载,鲁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楚人、秦人、巴人灭庸”,湖北西北的竹山县一带,成为两个大国直接交锋的地区。在湖北竹溪县发现一段楚长城遗址,长城东起湖北竹溪西至陕西旬阳,绵延70多公里,其走向大致与现在湖北、陕西两省省界相合。楚国的西北界就应该是在这里。楚的力量不可能达到现在的汉中。
《史记·楚世家》载,丹阳战后一年,“秦使使约复与楚亲,分汉中之半以和楚”。如果说这个汉中就是现在的汉中,那汉中岂不成了楚国的一块飞地。
《史记·张仪列传》:“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楚人不胜,列侯执珪死者七十余人,遂亡汉中。”这次战争就是丹阳之战,不言战于丹阳,言战于汉中,可见,汉中与丹阳实为一地。汉中包括范围较广,丹阳为汉中的一个城邑,因此可以称汉中,也可以称丹阳。《史记·楚世家》:“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亩,姓芈氏,居丹阳。”这汉中就是丹阳所在地,是楚人的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