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扩张速度最快的莫过于楚国。楚国自成立后,便在诸侯纷争中,南征北战,攻城略地,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就完成了对江汉地区许多姬姓小国的吞并和占领,相继灭陈,灭蔡,造成“汉阳诸姬,楚实尽之”的局面。在汉江流域站住脚后,楚军锋芒开始指向长江流域,吞并吴越,占有了东到江浙,南到今岭南的广大疆域,从局促于丹阳一隅的“蛮夷”之邦,变成“地方五千里”的“万乘之国”,跻身“春秋五霸”之列。鼎盛时期,楚国的国土横跨今天国内十一个省,成为战国时代版图最大的国家。《战国策·楚策一》:
楚,天下之强国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
蓬勃发展的楚国不满于自己封国的身份,公然挑战周天子的权威。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北伐陆浑戎,楚军到洛阳后,在王都郊外举行阅兵仪式,向周天子显示实力。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往楚军军营慰劳,楚庄王公然向王孙满探询周朝传国之鼎的轻重大小,并且扬言说,楚军只要折断戈矛的尖端,就足够铸成九鼎了,从此留下“问鼎中原”的成语。
楚人尚武,英勇善战,视死如归,具有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即使战死疆场,马革裹尸,也视为光荣和自豪。一个地处偏僻的“蛮夷”小国能够战胜诸多对手,发展成被人敬畏的强大国家,除了国力强盛,人民刚强英武的硬实力外,还必须有宽容的态度和广纳的胸怀,在国家政治中,这是必不可少的软实力。软实力与硬实力交相使用,成为楚国扩张致胜的法宝。湖北师范学院黄瑞云教授在《楚国论》一文中说:
华夏蛮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历史渊源各不相同,楚国都能加以安抚。楚国在战争中从未有过像秦军那样,动辄斩首几万,也没有见过大量俘馘的记录。
非但不滥杀,楚国对于被灭之国,存其宗庙,抚其臣民,迁其公室,用其贤能,而且还允许其王室保留一小块封地。春秋时代的麇为一小方国,麇国的封地即今日之郧县。《左传》记载,鲁文公十年(公元前617年)冬,楚国与盟友蔡、麇等国一起在厥貉(今河南项城)会盟,商讨攻打宋国,麇国国君认为此战属不义之举,不愿随同楚国出兵,并在未打招呼的情况下,偷偷离开厥貉回到麇国。楚王对此大为不满,遂起心灭麇。第二年楚国出动大军攻打麇国,麇国虽拼死抵抗,但地小人稀,国力薄弱,哪里是楚国的对手,很快麇国灭亡。楚灭麇后,并未屠城,而是将其王室迁往今日湖南之岳阳东30里处(今岳阳五里乡梅溪村)筑一城称为“麇城”供其居住。这就是楚国的策略,要你的国土,但不要你的命。依靠此策,楚国逐一吞并周边各个小国,最终在横跨大江南北的广大领域,建立起一个强盛的多民族国家。在扩张过程中,不断强化其臣民的本土意识、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的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楚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获得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
楚国的这种蓬勃发展的势头,从西周初年算起,持续了大约400多年,直到战国后期怀王时代,由于重大决策失误,楚国才走下坡路直至亡国。即使楚国亡于秦,但楚国人也是至死不服,以至于出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最后暴秦果然倒在楚人项羽的剑下,不能不说这是楚人国家认同观念和血性贲张的结果。
当年的熊绎率领着他的臣民,在秦岭、伏牛的荒山野凹里,披荆斩棘,艰苦备至,在丹江边筑城立国,这就是古丹阳,即今日之河南淅川。楚国在这里不断扩张,最终与同样处于不断扩张的秦国迎头相撞。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秦楚两军于丹阳、蓝田发生大战,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秦楚丹阳之战,此时的楚国立国已有430多年。
秦楚丹阳之战的起因是秦国谋士张仪用计离间了齐楚联盟并羞辱了楚国,楚怀王一气之下于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起兵十万伐秦,这一仗楚军大败,丧师8万,大将屈丐、裨将逢侯丑等70多人被俘,楚怀王不甘失败,尽发国内兵再度攻秦。秦军于蓝田再次击败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