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
列宁逝世后,布尔什维克党内对经济落后的苏俄如何崛起有不同的看法。斯大林先后同托洛茨基、布哈林展开激烈争论,并取得稳固的领导地位。斯大林提出“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他认为,苏联必须主要依靠自己,走一条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截然不同的社会主义强国之路。
斯大林十分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党和政府不断宣扬共产主义的美好前景,号召人民为建立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新社会而奉献一切。同时,大力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强调苏联面临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危险,经济技术又落后于西方,而“落后就要挨打”,因此必须不惜代价地高速发展经济,壮大国力。强调苏联是“世界革命的中心”,苏联人民承担着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应当把自己的国家建成为世界强国、推进革命的可靠基地。
斯大林特别强调集中领导。他把社会主义同高度集权体制结合一起。规定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管理国家事务。斯大林作为最高领袖,享有无限的权力和威望,受到全民的崇拜。在经济方面,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用计划、行政手段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建立独立完整的、封闭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为了快速发展经济,赶超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不惜破坏市场价格规律,人为地提高工业品的出售价格和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扩大国家积累,增加工业投资。同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国防工业。斯大林很赞赏彼得大帝的做法,他说:“彼得大帝接触了西方较发达的国家以后,就狂热地建立工厂来供应军队和加强国防,这也就是想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15页。
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苏联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情况下产生的。它推进了苏联现代化进程,加快了国家的崛起。
苏联的崛起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先是通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措施,把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强国;进而通过打败法西斯和执行灵活的外交政策,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
苏联按斯大林模式崛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始于新经济政策的废止、工业化和集体化的全面展开。1927年12月,第十五次党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指示,要求大大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达到年均增长9 %。但是刚决定跃进就遇到了巨大障碍。1928年年初,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只有51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89万吨,即少收购了1/3以上。国家面临缺粮的威胁,更无法高速发展工业。斯大林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行收购粮食,进而终止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国家通过集体农庄,使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料的供应得到一定保障,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劳动力。由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运动。
1929年5月,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讨论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9年前,苏维埃讨论电气化计划时就是在这个大剧院进行的,报告人同样是克尔日扎诺夫斯基。当时会场昏暗,没有供暖,代表们不得不穿着大衣参加会议。现在完全变了样子,在灯火辉煌的大厅里,人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主席台的苏联大地图上。当报告人谈到建设项目时,每提到一项工程,就在地图上的相应地点亮起一盏小灯。项目不同,颜色各异。当报告结束时,苏联地图上已布满了五颜六色的灯光,闪烁着一千多个迷人的亮点。人们看到了这种壮丽的前景,心情无比激动,代表们全体起立,高唱国际歌。
五年计划期间,整个苏联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工地,各处都在施工建设,各个角落都在沸腾。在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人们用10个月的时间就兴建起一座大型拖拉机厂。1930年6月,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生产出第一辆拖拉机,向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报了喜。同月,罗斯托夫农业机器制造厂落成。它的产量比沙俄所有工厂生产的农业机器的总和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