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再度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4)

苏联特别重视钢铁生产。原来只在乌克兰的顿巴斯有一个煤炭钢铁基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又在乌拉尔兴建起新的基地。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原来是哈萨克人的牧场。建设者们从各地汇集到这里,克服重重困难,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建立起世界有名的大矿区。1932年,工人用第一炉铁水铸造了一块铁板,上面有列宁的浮雕像和题词:“用苏维埃工业巨人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联合工厂第一炉铁铸成”,表达了工人对党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自豪。接着,又在西伯利亚兴建第三个钢铁基地。建设者们穿过覆盖着冰雪的山峦和没有道路的密林来到库兹涅茨克,用一千天的时间建成了西伯利亚的第一大钢铁厂。建厂的领导人、工程师巴尔金写道:“当寒冷把场地的粘土都冻结起来的时候,土方工程也从未停止过。掘土机被严寒冻得难以开动。但无论如何要把石头般的土地掘开……脚冻僵了,手冻僵了,但没有一名战士离开前线,在探照灯的照耀下,整夜都在工作,人们终于战胜了地冻天寒,战胜了执拗的西伯利亚”。苏联人民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双手兴建了过去没有或几乎没有的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和机器制造等工厂,建立了新的工业城市。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正值资本主义国家经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苏联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从西方引进一批先进的机器设备,还用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到1931年年初,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了124项技术援助项目。3个主要钢铁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扎波罗日钢铁厂和库兹涅茨克钢铁厂,以及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第聂伯水电站等大型项目都是在美国和德国的技术援助下建成的。随着工业的发展,苏联急剧减少了同西方的经济联系。1937年,机器进口的比重仅占苏联消费量的09%,锅炉、发电机、农业机械和拖拉机都停止了进口。这显示了苏联经济的独立自主性,但也失去了利用西方资金和技术的机会,影响了国力的增长。

为了保证工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实行高积累,大投资。1922—1928年的7年期间,国民经济的基本投资仅为265亿卢布,第一个五年计划猛增为645亿卢布,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更增为1334亿卢布,其中一大部分用于重工业。这一作法明显加快了建设速度。在头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共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第一年1928年到战争前夕的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增加了4倍多,年平均增长168 %;重工业发展更是迅速,增加了9倍,年平均增长212 %。同期,钢的年产量由430万吨增加为1830万吨,煤由3550万吨增加为16亿吨, 石油由1170万吨增加为3100多万吨,发电量由50亿度增加为483亿度。1930—1931年与1935—1937年相比较,飞机的年均产量由880架增为3578架;坦克由740辆增为3139辆;火炮由1911门增为5020门。斯大林的建设模式、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使苏联仅用十几年的工夫就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产值在欧洲占第一位、在世界居第二位的社会主义军事强国。

苏联的壮大还得益于外交的成果。苏联长期处于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中,基本被排斥在国际舞台之外。斯大林注意借助国际革命力量壮大自己。他强调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国家是最先进的,是世界革命的中心,是推动他国革命的基地。因此他认为苏联的利益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利益,要求各国共产党把苏联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服从苏联的一国利益。他还通过共产国际确保各国共产党“绝对地、无条件地、公开地和忠实地捍卫苏联、保卫苏联”。斯大林:《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全会:国际形势和保卫苏联》,《斯大林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47页。 由于得到国际的支持,苏联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

20世纪30年代,德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威胁各国安全。斯大林正确判断和利用了新的国际形势,主动调整外交战略,改变过去对国际联盟的敌视态度,积极倡导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反对德国、意大利的侵略扩张。苏联同英法的关系逐步改善,1933年又同美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34年,被接纳加入国际联盟,并担任常任理事国。从此,苏联完全走出被孤立、被忽视的处境,重新以大国身份返回国际舞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