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的非常之路 第二篇(7)

张发奎闻变,亲率十一军军长朱晖日乘火车由九江至马回岭,企图阻止二十五师参加暴动。

不料该师七十三团团长周士第已率部起义,正在向南昌开进途中。

与张发奎等机遇,将其卫队全部缴械。

张发奎和朱晖日狼狈不堪,只好步行返回九江。

张发奎返九江后,立即召集黄琪翔、朱晖日、叶剑英等高级军官开会,商讨对策。

会议气氛十分紧张。

张发奎大发雷霆,认为叶挺、贺龙公然叛变,于公谊私情,均不可谅解。

朱晖日主张立即派兵追击。

叶剑英感到事态严重,如果听任张发奎追击起义军,其后果不堪设想。

他从维护起义军的立场出发,力主不追。

他分析战局说,贺、叶已撤离南昌,南下广东。

广东李济深必不相容而派兵出击,广州城防随之空虚,这正是我们南下广东的大好时机,如我军打起“援师讨逆”的旗号,直趋广州,比尾追贺、叶要胜一筹。

而尾追贺、叶,徒耗兵力,我军仍无立足之地,又怎样实现总理遗训,重新北伐呢?张发奎觉得叶剑英对局势的分析颇有道理。

而他要尾追,并非出于本心,本来也是想借机南下广东,扩充实力,别有所图。

再者,贺、叶参加南昌起义,使他的二方面军损失过半。

自知靠尚存的1万余兵力来对付贺、叶的两万多“叛军”,难操胜券。

因此,他采纳叶剑英的意见,放弃尾追贺、叶的计划。

张发奎趁第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郭沫若要求去南昌之机,嘱郭向南昌起义统帅部转达四点希望:“第一,我希望他们尽速退出南昌,因为我的部队也要到南昌去,免致发生冲突。

第二,我听说他们要回广东,我希望他们去东江,不要去赣南,因为我的部队要走赣南回广东,免致发生冲突。

第三,河水不犯井水,我们彼此不相干犯,我希望革命委员会以后不要再用我张发奎的名义,做傀儡我不来。

第四,我对政工人员一律以礼遣散,希望他们不要伤害了我的人。”

郭沫若请张发奎亲笔写下这个意见,便同李一氓、阳翰笙等人离开九江去南昌。

张发奎怕有通共之嫌,又虚张声势,派兵追赶起义军,以敷衍武汉政府。

直到8月5日,才电告武汉政府,谓“奉令追剿,已经星夜分途出发,现先头部队将抵南昌”。

实际上,追抵南昌后,又拖延时日,待贺、叶部队进兵临川、宜黄时,才派兵追赶。

后来张的“追兵”,与起义军又“嗣忽分途”,改向南雄。

出现这样“追而又舍”的局面,正是叶剑英向张献计、“力主不追”的结果。

这样,就使南昌起义军摆脱了一部追兵,从而迅速打开南下通道,直下潮梅,与彭湃的农民军汇合,保存了部分革命武装。

按照中共党组织的决定,原计划还有一支武装力量参加南昌起义,即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的干部和学员。

“七一五”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国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指挥唐生智欲借该校到洪山野外演习之机,将其秘密围歼。

时任第四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得知消息后,立即建议张发奎出面,制止了这一阴谋,并将该校解散,组建为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

全团有100多名未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并有秘密党组织,是当时少有的革命武装力量。

教导团党代表陈毅率该团赴南昌,准备参加起义,中途受阻,直到8月4日全团才乘船赶到九江。

张发奎突然下令缴械、“清党”。

这时陈毅身份已经暴露,他连夜召集党的会议,决定:除秘密党员留下外,已暴露身份的党员迅速转移。

陈毅带特务连长萧劲奔南昌。

师生们纷纷走散。

叶剑英见此情景,十分焦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