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改革创新弄大潮(7)

当时,在通州还有个饮片厂,虽然生产设备好,可是一建成,就受到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的竞争,在市场中不占优势,成了“一建成就亏本”的厂子。集团想让它转产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可是遇到的又是老大难问题——没有资金。改制上市后,集团用募集来的资金把这个生不逢时的厂子,改建成了漂亮的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通州分厂,生产市场欢迎的小儿清脾丸、清音丸等。“股改上市”把又一个气息奄奄的厂子救活了,真可谓“妙手回春”!

至此,原来设在胡同里的制药厂,全部迁到了郊区,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设备也实现了更新改造,古老的制药技术焕发了青春。它们如展翅高飞的大鹏金翅鸟,可以实现自己的凌云壮志了。

改制上市成功,是同仁堂集团领导层的大手笔,但这篇文章还没有写完,它的续篇更精彩。

1997年6月,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时,同仁堂的股票在市面上流通五千万股,走势稳健,定期分红,深得广大股民拥戴。有股民说它是“民族的品牌,牛股的摇篮”。

面对这种情况,集团领导抓住机遇,又通过分拆,把上市公司中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同仁堂制药二厂、同仁堂中药提炼厂和进出口公司分离出来,折成一亿元人民币的股本,成立了“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创业板上市。香港联交所号称“伦敦的落日”,“纽约的日出”。因为香港正好处于两者之间,受到两个证券市场的影响,所以香港联交所的参考价值是最高的。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这里上市,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许多国家或地区,主板和创业板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在香港,两者的地位却是相同的。只不过它们的规则有一些不同:主板是针对规模较大、有相当业务基础、有比较长的历史、有相当盈利时间的公司;创业板适合一些成立时间较短、增长率比较高、有潜力的公司;创业板上市有两个特点,一是要聘用保荐人,二是因为风险比较高,要给投资者更多的信息,让投资者决定是否买创业板的股票。因此,香港联交所对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管制得格外严格,例如:要详细记录它拟定的目标,准备通过什么手段达到这些目标,以及市场的定位等,并且要公布出来,每季要有季报,向投资者进行详细解释。

2000年10月31日,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公司在香港H股上市一举成功。开盘第一天,科技公司的H股就从每股发行价港元三元二角八分升到五元以上,共发行七千二百八十万股新股,集资额约二亿三千九百万港元。同仁堂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这个过程并不轻松,香港联交所创业板上市规则就是厚厚的一大叠,要把它们弄清楚,吃透、消化,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更不要说按照那些要求改造上市公司了。但是这一切,在集团公司领导层的带领下,在不长的时间里顺利地完成了。不仅受到了股民、基民、券商的欢迎,而且受到了联交所专家的好评,他们还将此作为成功的范例,向其他企业介绍。

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的H股上市,从资本运营的角度看,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这是国内首家使用同一国有资产进行二次融资并在香港成功上市的公司,证券界称之为“同仁堂模式”。因为证监会此后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调整了相关政策,不再准许使用这种分拆上市的方式上市了,“同仁堂模式”也就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同仁堂奇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