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人制度上,他又规定,同仁堂不用学徒,只请有技艺的工人。有一天,乐平泉来刀房巡视,一位新来的员工就陪着小心问:“老爷,同仁堂用不用徒弟?我有个朋友的儿子,挺老实,也聪明……”
乐平泉打断他的话说:“咱们同仁堂不用徒弟,这是规矩。到这儿来的,都得是像您这样有本事的。”
老北京的中药铺,大都在年后招收学徒,一般都要求有举荐人、有铺保。徒工第一年只干零活,如搞卫生、搭拆门板和铺板,第二年才开始学业务,第三年能够独立操作了,才算出徒。当时招收学徒的主要目的,不是为培养人才,而是为了节省成本。
看着对方疑惑不解的样子,乐平泉解释说:“用学徒是为了省钱,也为了后续有人。但是有这么句行话,说用学徒是‘省钱费饭多劳神’。学徒手生,容易出错,咱们要是卖布,或是卖油盐酱醋的倒也罢了,无非是差两尺布,少二两醋的事儿,抓错药可是要出人命的,而且咱们又是给宫里供药的,陪着小心当差还怕掉脑袋呢,哪敢用生手啊!你把这些给你那位朋友讲明白了,别让他误会你不办事,实在是同仁堂不能坏了自己的规矩。”
那位技工听了,虽然连说:“哟,对不住,我初来乍到,不知道咱们同仁堂的规矩,您别见怪。”可脸上还是透出失望来。没有想到乐平泉又说:“不过呢,咱同仁堂也得用人,你要是愿意,可以把你的本事传给你儿子,将来让他到同仁堂来干。”
那位技工一听,喜出望外,连连说:“哟,那敢情好!我那儿子打小时候就喜欢拿木片切泥巴玩,我一看,将来一准跟我一样,还是干刀房的。我一想,我们家上自祖辈下到儿孙,看来也就是狗熊耍扁担——就练这一招儿了。我就教他学这点儿家传的本事吧。现在学得也差不大离了。”
乐平泉说:“对,把绝活都传给他,将来这刀房代代都是你们家的。”
从那以后,这位员工更是努力干活,积极向子孙传授本领。谁不为后代的前途着想呢?
同仁堂鼓励员工“下传子”,并且愿意雇用员工的子孙,就是鼓励有技艺的工人把自己的拿手技艺和绝活教给后代。同仁堂实际上是用这种制度,为自己培养有专业知识、有精湛技能的后备人才,同时又免去了培训费用。员工也因此特别珍惜自己的工作,热心把“绝活”传授给自己的后代。这和现在某些企业动不动就“砸饭碗”、“炒鱿鱼”的粗放式人才管理形成了鲜明对比。乐家这种用人制度虽然也有为了方便管理,有让员工“连坐连保”的作用,但毕竟是“利益共生”型的,而不是“你死我活”式的。在这种制度下,同仁堂形成了许多家族式的专业人才,他们往往代代承袭同仁堂的一个部门,做出了成就,做出了名声,如“周家账房”、“配料郭”、“查柜刘”等,都是代代相传。
乐平泉还立下规矩,不准子弟经营药行以外的行业,尤其是赌业、当铺、高利贷和饭庄等。他认为从事赌业虽然一时能暴富,但最终没有几个能得善报的,既害人又害己。开当铺、放高利贷的或是昧着良心赚穷人的钱,或是趁人之危,落井下石,有损祖德。而饭庄餐馆免不了杀生,这对笃信佛教、提倡济世养生的乐家来说,自然是大忌。同时,乐家世世代代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孟子有言:“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这也是绝对不允许乐家子弟从事餐饮业的原因之一。但更深层的意义还是担心乐家的后代沉迷于酒宴之中,贻误了大事,消磨了进取心。这和现在一些人习惯在宴席上谈生意,陪客人出入赌场甚至色情场所,真是鲜明的对比。同仁堂能延续数百年,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